雅文小说 > 其它小说 > 庚寅喋血四百万祭 > 第六节围攻平壤时——跨过鸭绿江全文阅读

对于出兵朝鲜,中国领导人三次定下决心后又再三叫停,显然,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苏联空军和武器的援助。从表面情况看,斯大林在中国已经决定出兵后,先是推迟苏联空军掩护时间,没过多久又明确表示苏联空军只是掩护后方,这一次又一次的后缩,不仅使中国领导人感到困惑和失望,而且使即将出国的中国军队处于十分危险的战局。

实际上,苏联领导人从来就没有准备直接参战,在用词上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的,如斯大林一直答应为中国部队提供空军援助,这个大前提是没变的,但是,提供空军援助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而且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在开始讨论出兵时,并没有完全合盘托出整个想法,而是双方经过多次商讨,直到最后才明确这种援助指的是掩护中国军队的后方,而且是不支援地面作战,这足以展示斯大林高明的外交手腕和圆滑的外交语言。在这方面,中国领导人显然是缺乏经验的,直到10月1日前他们还在指望苏联的“空军掩护”。周恩来去莫斯科谈判的主要目的,即中国提出的主要出兵条件,就是要求苏联空军为中国入朝作战的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掩护,而苏联这时却明确表示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毛ze东和中国领导人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对斯大林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抱怨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从文字上来看,苏联也没有违背诺言。从斯大林对朝鲜人民军作战的支援看,不与美军直接“交手”是苏联的一贯原则,在志愿军入朝前苏军也没有派飞机和潜艇配合人民军作战,而且还撤回了苏军顾问。因此,在中国的问题上,斯大林仍然坚持苏联不直接参战。

(一)最后的决心

尽管在苏联提供空中掩护上一波三折,毛ze东于18日又一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研究出兵朝鲜问题。会上,刚回北京的周恩来介绍了几天来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会谈的情况,彭德怀介绍了志愿军出国前的准备情况。毛ze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会后,毛ze东于晚9时给邓华等志愿军领导去电,命令部队按预定计划,自10月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两地开始渡鸭绿江,入朝作战。一般都认为,中国出兵的时间是10月19日。但据最早赴朝参战的第4军军长吴瑞林回忆,他的部队是在10月17日和19日分两批从辑安渡口进入朝鲜的。在入朝的前一天晚上毛ze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定下出兵朝鲜的决心。

在援助朝鲜的问题上,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而毛ze东要求苏联提供空军支援,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要求来讲都是正常的,但是,从当时斯大林的地位来看,苏联掌握了主动,这应是不容质疑的。不过,毛ze东在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军事上又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坚决主张派出军队赴朝作战并不仅是出于斯大林的要求和压力,而是有他自己的深层考虑。

关于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这么几种推断:一是认为毛ze东是出于国际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的意志,以及他渴望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激情和责任感,并以此作为一种革命的动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手段,1949年毛ze东就对朝鲜的同志有过许诺,而且,支援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责任。二是认为毛ze东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如果金日成在战争中失利,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为了保护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免除反动势力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中国只能进行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三是避免苏联过多染指中国。莫斯科对战争局势继续恶化的对策和安排应该是早有打算的。苏联驻朝鲜军事代表团团长扎哈罗夫曾建议金日成将失去战斗力的部队转移到满洲整编,斯大林在与周恩来会谈时也提出“要朝鲜同志做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并答应他们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干部撤到中国东北,以后便于重新进入朝鲜。斯大林甚至通知中共中央,要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这样,一旦战争扩大,中国东北就会成为中美之战的战场。毛ze东当然会考虑到,如果美国跨入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援助中国作战。这一点,斯大林想的非常明白,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中国不出兵;另一方面中国肯定不愿意在中国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因此,斯大林在给毛ze东的电报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战争扩大,由于中苏同盟的关系,苏联也将参与进来,这样,斯大林就把“烫手的山竽”交给了中国。

毛ze东当然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ze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中苏新条约规定苏联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是“虎口夺食”逼出来的。毛ze东更不会忘记,1904年的日俄战争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中国不仅丢失土地,人民也跟着遭秧。蒙古问题中方作了让步,苏联对中国的东北和新疆限定了“势力范围”,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这一地区不是被美国占领就是被苏联控制。就是说,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中国边境以外。

从以上情况和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出兵朝鲜不单单是一种想法或理由,而是多种因素考虑的综合性结论,也是毛ze东和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一次艰难的、无奈的抉择。

(二)眼泪和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压迫,中国必须借助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这是毛ze东决定与苏联“一边倒”的基础。特别是在美国军队逼近中国东北边境的紧急情况下,中国要对抗美国的侵犯和保卫国家的安全,在外力上也只能依靠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因此,毛ze东决心出兵朝鲜与美国对阵的条件是必须得到同盟国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的保证,这也是苏联应尽的义务。

中苏之间在参与朝鲜战争问题上虽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双方在空军方面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毛ze东最终做出的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化解了中苏同盟在刚刚形成时就出现的危机,并赢得了对苏关系的主动,协调与合作已经成为中苏同盟关系中的主流。苏联在进入冷战状态后已经确定了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全面抗衡的基本战略,非常需要有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作为伙伴,且可保证其远东地区安全,因此,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实力尚不足以与美国发生公开的和直接的军事冲突时,他恰恰需要中国为其对抗美国打前阵,在亚洲消耗和拖住美国。毛ze东后来说得很形象:“让中国人把腰弓起来当座桥,让美国人踩着到苏联,让苏联人踩着到美国。”

据说,当斯大林听说中国已决定出兵后,潸然泪下,直夸中国人好,中国同志伟大。然而,美国人可不这么看。《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认为,这乃是锷鱼的眼泪。是斯大林用一把钢钳把毛给死死地夹住了。

0年以后,1970年10月10日,毛ze东、周恩来会见金日成时,共同回忆了这段曲折的历史过程,请看当时的对话:

毛ze东:事情总是这么弯弯曲曲。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了气了,说:算了吧!后头不是总理去了吗?是带了不出兵的意见去的吧?

周恩来:两种意见,要他选择。我们出兵就要他的空军支持我们。

毛ze东: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

周恩来: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支援,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

毛ze东:最后才决定了,国内去了电报,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我看也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毛ze东决策出兵朝鲜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据说,中国军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作战迄今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朝帮助新罗统一。当时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与倭国交好的百济和高句丽不断进攻新罗,阻隔新罗朝贡之路。新罗请求唐朝天子救援,唐高宗先后派遣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出征。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有名的"薛仁贵征东"。唐罗联军大败倭寇,平了百济和高句丽,使朝鲜半岛完成了统一。第二次是在朝鲜中期,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为实现"直捣大明国,迁都北京城,远征天竺"这一吞并世界的民族梦想,首先吞并朝鲜,史称壬辰战争。已经二百年没有战乱的朝鲜,歌舞升平,文恬武嬉,两月之间,日本连陷三京。朝鲜国王逃到中朝边境,准备过江“死于天子之国”。明朝政府闻奏朝鲜求援,意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明朝万历皇帝立即派大军水陆并进,痛歼倭寇,朝鲜各路"义军"也奋起抵抗,战争前后进行了七年。朝鲜老将李舜臣和明朝大将邓子龙都在激战中殉国。最后倭寇大败溃逃,丰臣秀吉气病而死,朝鲜重整河山。第三次是清末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军队一败牙山,二败汉城,三败平壤,最后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不要说保卫朝鲜,连中国自己都保不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当时等于是把朝鲜和台湾拱手割让给了日本,中国失败了,朝鲜也当了50年的亡国奴。朝鲜半岛在政治上可以说自古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在民族命运上,从来就是与中国的兴衰息息相关的。

(三)十天直前准备

毛ze东和中国共产党虽然经过反复酝酿,才最后定下出兵朝鲜的决心,但是中央军ei和部队却丝毫没有动摇,一直马不停蹄的进行出国作战准备。让我们看一下出国作战前10天的准备工作。

10月10日,凌晨彭德怀乘火车抵达灯火管制中的中朝边境城市——安东。早饭后,彭德怀迫不及待地到现地察看渡江地点,了解准备情况。

当天,在北京,中央军ei召开了有军委各部门的负责人聂荣臻、罗荣桓、萧华、李涛、杨立三、萧克和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邓iao平、华东军区政治委员饶漱石、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等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决定:1、除已经改编为志愿军的部队和已经抽调的第9兵团、第19兵团外,再从西南军区抽调个军9个师组成1个兵团,准备于1951年1月开始出动;从中南军区抽调个军6个师,准备于1951年月出动;、立即抽调17个步兵师,改装为炮兵部队;、准备在1951年在华东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北军区增加100万,按照逐步升级、补充正规部队的方式实施;4、从各军区抽调干部,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11日,根据彭德怀的命令,志愿军后勤第一分部从辑安渡过鸭绿江,进至江界以南的别河里、武坪里地区,设置兵站线。开始前运、囤积弹药、油料、粮食、油盐、干菜和马料等。这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日,毛ze东电令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请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急得直跺脚,找到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汇报,因装备尚待调整,要求把部队开拔的日期改为11月15日,毛ze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1日晨,彭德怀乘火车抵沈阳,随后与高岗同乘专机飞北京。下午参加政治局会议。

14日,毛ze东和彭德怀详细研究志愿军的出兵和作战方案。东北军区和第1兵团确定向朝鲜开进计划。

15日1时,毛ze东以周恩来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转交金日成。电报说:“请即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同志于10月16日到安东接引彭德怀同志和金日成同志会面”。情况是如此的紧急,毛ze东只好先派主帅彭德怀出国,这在军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时,东北军区、第1兵团正式下达志愿军部队开进、集结和准备渡江命令。晚上,志愿军各军根据命令,开始秘密向渡江点开进。全部开进和车运工作均在夜间进行,时间限定在晚8时至早8时。彭德怀由北京返回沈阳,会见朝鲜外相朴宪永,金日成要求中国尽快出兵,并希望与彭德怀早日会面。

16日,彭德怀和高岗在安东主持召开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对志愿军出去作战作进一步动员。要求志愿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必胜的观念,坚信在党中央和毛ze东主席领导下,一定能打败美国侵略军。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二分部于10月16日由华东军区抽调00余名干部、战士,10月0日到达沈阳后,再由东北抽调部分干部组成。

17日,下午彭德怀和高岗返回沈阳,与东北局、东北军区等领导进一步研究志愿军出国作战的装备器材、被服和医疗保障工作。

18日,清晨,彭德怀和高岗乘专机返回北京。预定第一天晚上渡江的部队全部在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三个渡江口岸集结完毕。同一天,志愿军向部队发出了入朝后的群众纪律守则和公约。

18日1时,毛ze东主席向十三兵团签发了部队出动进入朝北作战的命令。指示:“四个军及三个炮师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日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10月19日上午,彭德怀、高岗乘专机由北京返回安东,主持召开志愿军第1兵团党委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向朝鲜战场出动的意图和决心,并对志愿军的渡江开进计划作最后部署。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出征誓词是,“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子弟,是执行无产阶级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们要保卫的胜利果实,保卫我们伟大祖国,保卫东方与世界和平。我们志愿援助朝鲜人民,彻底消灭美帝侵略者,为此,我们庄严宣誓:

一、坚决执行命令,勇敢、顽强、机警的歼灭敌人,完成一切战斗任务。

二、坚决执行政策,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朝鲜人民,爱护朝鲜人民的一草一木。

三、发扬阶级友爱,加强团结,发扬艰苦作风,克服一切困难。

四、提高政治警惕,严守军事机密。

我们奋勇前进,为祖国增光,为人民立功,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坚决为实现祖国人民给予我们的伟大任务而奋斗。”

(四)重阳过江“静悄悄”

10月19日(农历9月9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1时,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下达了向朝鲜境内开进的指示,“兵团决心控制龟城、泰川、球场、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为基本防御阵地”,本晚开始渡江,进入朝鲜作战:

1、第40军从安东渡口过江。19日晚开始渡江两个师,第118师渡江后沿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以南前进;第10师从新义州直插旧仓洞、龟城、泰川、宁边,向德川、宁远前进;0日晚,军部及第119师渡江,军部随第118师后前进,第119师随第10师后前进;1日晚炮兵第4团及军后勤上半夜渡江完毕,随军部后前进。

、第9军第117师19日晚开始从长甸河口渡江,0日晚,全师进至朔州以南向泰川前进;军主力于19日或0日晨开始车运安东,于日晨1时开始尾第40军后自安东渡江,开日晚全部渡江完毕,向预定位置前进。

、炮兵第1师(欠1个团)第6团于4日晚开始自安东渡江后沿义州、朔州向温井前进,炮司直及炮兵第师(欠第8团)、高炮第1团于日晚开始自长甸河口渡江集结,待第40军通过再尾随前进。

4、第4军于19日晚开始渡江,至1日晚全部渡江完毕,向预定位置前进。

5、第8军于1日开始车运辑安,待命渡江。每天部队的渡江行动从晚上18时0分开始,至第二天凌晨4时结束,5时前全部隐蔽完毕。并规定,各部队过江进入朝鲜后,一律采取夜间行军。

10月19日拂晓,从北京饭店开出几辆小汽车,驰过寂静的长安街直奔西郊机场,车内彭德怀、高岗昏昏欲睡,十分疲劳。9时左右,专机降落在沈阳机场,彭德怀、高岗即驱车去东北军区司令部召开会议,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要紧急动员,全力以赴。19日下午,彭德怀和高岗乘专机在4架战斗机护航下到安东,为抢在部队之前入朝与金日成面商,彭德怀在安东志愿军镇江山招待所向1兵团传达在北京研究的作战方案。19日傍晚,安东地区冷风夹着细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鸭绿江畔与前来送行的高岗和志愿军领导人匆匆握手告别。彭德怀坐上吉普车,随车带着参谋杨凤安和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出发了,后面一辆装电台的卡车紧紧相随,这就是志愿军的指挥中枢,人员和装备如此精干,而且出国了竟忘带了翻译。

通常人们都形容志愿军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都是第二或第三批入朝部队的景况。实际上,当第一批志愿军过江时则是“静悄悄”,他们全部按朝鲜人民军着装,不准写汉字,不准说汉话。虽然领袖们对出兵朝鲜有很大的担忧,但是作为基层官兵他们斗志昂扬,甚至有些轻敌。有的还不愿意带冬装,还有的连牙刷牙膏也没带。甚至认为,朝鲜地域也不大,0来万的人民军就把敌人赶到釜山,我们再过去参战,还不是一举成功。还有点甚至想去守平壤,腾出人民军去歼敌。志愿军基层官兵思想还停留在朝鲜人民军胜利的宣传中,并不知道朝鲜战场的严峻形势。当然,想法归想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打不成交”。

中国与朝鲜紧密相联,仅一江之隔,南为鸭绿江,北为图们江,与朝鲜接壤的国境线约1400公里。19日晚,也是重阳节的夜晚,冒着这细雨霏霏,阴云低垂。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按照预定计划,秘密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三个口岸,开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从此,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0月19日,8军军长、政委和军先遣队入朝到达满浦。朝鲜人民军东线指挥部也移驻此地。随后军首长又见到了朝鲜人民军东线总指挥金武亭,他详细地介绍了作战经验和当时敌情,并提出请8军派部队赴熙川北之狗岘岭、文明洞一线,协助人民军将个师的全套装备和1个大型军工厂及军火库抢出来。军首长马上命令军先遣队乘车先行,又给国内的8团发电,令其星夜行军过江,协助抢运。这样军先遣队、9团1营和8团乘坐汽车的同志协同人民军将全部装备和物资抢救出来,并交给了朝鲜人民军。

也是在10月19日这一天,美军和南朝鲜军攻陷平壤,随即兵分多路,继续向朝鲜北部境内快速推进,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美军占领平壤以后,麦克阿瑟宣称:“平壤是敌人的首都,它的陷落象征着朝鲜的彻底失败。实际上一切有组织的抵抗已全部停止,只剩下一些游击战来代替它。”

(五)“万国”牌武器和人民军

出国作战的志愿军由于使用的都是在中国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既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并且没有坦克,没有摩托化装备,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很少。经过补充和加强,每个军共编有各种火炮50余门,包括有直射炮108门、各种迫击炮门、火箭筒81具,其中70毫米口径火炮190余门。电台只有10部左右,无线通信机只有69部,有线电话机75部。

当时,美军1个步兵师拥有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5辆,各种炮959门,包括榴弹炮7门、各种直射炮(山炮、野炮、无坐力炮)10门、各种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火箭炮54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含坦克炮)0余门。每师联络飞机架,物资运输车100余辆。无线电台和有线电话装备到排。

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还不如美军一个师装备的强,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装备的54%。电台和电话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同类装备的5%和4%。志愿军装备的火炮几乎全部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日军和国民党军的装备,火炮陈旧、型号杂、口径小、射程近、弹药不足,多由骡马牵引驮载或由人员肩扛,威力小,机动性差。步兵装备的枪支,美制、俄制、德制、日制和旧中国制造的都有,被称为“万国”牌武器。

面对联合军的大举北进,当时,朝鲜人民军有三种情况:一是部署在朝鲜北部靠近中朝边境地区的部队,计有个军,共9个师1个旅又1个独立团,另有1个坦克师、1个坦克旅又1个坦克团,共9万余人,大部分为新组建部队,正在整训,能实施和坚持作战的部队不多。其中,第1军辖第46师、第47师(新组建师,每师1万人)、第105坦克师、第17坦克旅和1个独立团(均为老部队),位于龟城地区;第军辖第1师、第师、第1师(均为新老混编)、第8师、第1师、第1师、第15师(均为新组建师,每师1万人),位于江界地区。第4军辖第41师、海防第1旅、第71独立团(均为新组建部队)、坦克团,位于丰山地区。二是在中国东北地区整训的部队,计有个军共9个师1个坦克团,共9万人,均为新组建部队。其中第6军辖第18师、第6师、第66师及1个坦克团,位于宽甸;第7军辖第师、第7师、第8师,位于桦甸、辉南;第8军辖第4师、第45师、第76师,位于延吉。另有1个军官学校驻通化,1个航空学校,飞机00余架驻延吉。三是被隔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有9个师余部,根据劳动党中央和人民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统一编为第二战线部队,在崔贤的指挥下,活动于江原道、黄海北道、平安南道。第4师(个营,老部队)、第7师(个步兵团1个炮团,老部队),位于宁远以北地区。从整体来讲,朝鲜人民军虽然后备力量不少,但实际上已无战斗力。

当时,朝鲜人民军的部队完全按苏联红军的组织编制编成,武器装备都是苏式,级衔分明,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士兵穿的带道的服装,尉级军官穿的是带红杠的军服和马裤,校官则是草绿色呢子服镶红边,这在刚刚入朝有点“土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眼中看来很是神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