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其它小说 > 此妃有毒,殿下请慎重 > 第七十二章: 冠礼一成是大人全文阅读

除了上述大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北魏派出的迎亲使团已经到达了京城并递交了国书,也就是说,在过完这个重阳节后,端静郡主就要离开故土,离开她的母国,踏上远嫁的旅途。所以,这些日子以来,萧斯年和他父王萧翊真是脚不沾地忙到了极点。

端静郡主是以谢太后养女身份出嫁,萧斯年自然就成了郡主娘家人里的不二代表,接待北魏使者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北魏迎亲使团的正使是北魏三殿下拓跋宏的授业恩师,光禄大夫刘天正,据说三殿下对其恩师刘天正不仅礼敬有加,且言听计从,是三殿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既然北魏派出的使团级别和规格都不低,那大梁国更是不可缺了礼数。萧斯年亲自率崔浩之等官员在皇家驿馆内接待了使团成员。刘天正言说,此次出使,除了前来迎娶郡主外,恰逢上大梁皇上生辰,他自然也带来了北魏国皇帝的礼物,希望可以在九月九那天,亲手呈献给大梁的皇上,以示两国交好。

大梁自建国以来,和北魏之间的关系向来紧张,尤其是模糊的边境地带,纷争不断,战火从未断绝,百姓苦不堪言。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好不容易在萧斯年的手里锻造出了一支铁军镇北军,才堪堪结束了大梁被动挨打的局面,勉强维持住了两国间暂时的平衡状态。

如今北魏主动示好,大梁自然顺坡下驴,希望两国成了姻亲后,边境上不再有战火绵延,而是可以互通贸易,彼此和平相处。

对于北魏态度的突然改变,萧翊父子早已将其中的原因打听得一清二楚。近几年来,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健康状况堪忧,据报是每况日下,政事一大半已交给太子处理。而他亲立的太子拓跋余却懦弱无能,遇事经常委决不下,且有朝令夕改的不良记录,引起众大臣的不满。可想而知,其余几位已成年的王子能不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吗,其中尤以三殿下拓跋宏风头最劲。拓跋宏的母妃刘贵妃出生于贵族世家,可援引的外戚势力强大,且他本人自小就聪慧明达,深受其父皇拓跋焘的喜爱,经常跟随在父皇左右巡游,在朝中隐隐然有一呼百应之态。

正是鉴于这样微妙的朝堂形势,拓跋宏才会向其父皇提出要和南边的大梁国结为姻亲。他确实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他若想取代其皇兄成为太子,他必然要有足够的资本,而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化解边境上的战事,此等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他娶了大梁国宗室之女为妻,本身就为他加分不少,加之他的老丈人萧恒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北魏局势真有什么动荡的话,他身后可依仗的力量也足够雄厚。

对大梁来说,北魏实在是北方边境线上最大的威胁,若只是北边一面有威胁也就罢了,可偏偏这些年来,南边的百越,西边的戎狄,一个个轮番跳出来骚扰大梁。而大梁立国不过数十年,根基本就薄弱,老百姓更是早就厌倦了战争,盼着能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所以对大梁而言,能够少一个敌人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正因为此,谢太后才会那么痛快答应北魏当初提亲之事,毕竟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一桩。

既然北魏使团提出了要向皇上萧斯言赠送生日礼物的请求,那自然是要答应的,而且还要在宴会上给予高规格的礼遇。

萧斯年忙于接待来使,他的父王萧翊则忙于准备冠礼的仪式事宜。虽然男子行冠礼属于日常礼仪,但萧斯言毕竟身份特殊,他可是当朝皇帝,皇帝行冠礼,那规模自然不可与民间的同日而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详。所以从人选规格每一步的礼仪细节,萧翊都和鸿胪寺寺卿经过反复商量讨论,几易其稿后才定下了一个最终方案,然后立刻呈报给谢太后,经谢太后点头认可后才算正式定稿。

皇上萧斯言行冠礼,仪式放在皇家宗庙内举行,观礼的大宾有严格的限定,个个非亲即贵。仪式由鸿胪寺卿,一位将近七旬的老者亲自主持,按例应该由父亲将象征男子成年的各式弁冠戴在萧斯年的头上,但由于先皇早逝,王叔萧翊是皇帝最亲的亲人了,所以由萧翊代替先皇,成为仪式的主人。

吉时一到,在庄严肃穆的礼乐声中,先是皇上萧斯言随谢太后进入宗庙,随后再是观礼的大宾,其中当然有萧斯年和傅明月,所有来宾都身着深色的正式礼服,宽袍大袖,个个神情严肃,目光专注。

仪式按部就班,先加缁布冠,萧斯言加冠后向他已逝去的父亲行礼,然后步入后堂换过一套新的礼服;接着授以皮弁,向先皇行礼后再去换过一套礼服;继续授以爵弁,同样是向先皇行礼后换了一套上黑下红的冕服,最后摄政王萧翊向萧斯言授以象征皇权的通天冠,意味着他正式成年,可以亲政。

整个行礼过程中,皇帝眼观鼻鼻观心,非常专注,可见他对这个仪式的重视。傅明月原是抱着极大的好奇而来,被众人的庄严肃穆感染到,她觉得是应该有这样一个成人礼,即是向世人宣告我的成长,同样也告诉自己,从此我就是一个成年人,我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再不能以年幼无知来做借口了。

“礼毕!”随着鸿胪寺卿的宣告,这一场繁复又隆重的仪式才算正式结束。走出宗庙后,众人脸上的表情明显丰富起来,气氛也变得活跃了起来,一些老臣纷纷向皇帝表示祝贺。

萧斯年身为皇帝的亲堂兄,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自然也要要当面贺一贺的,不能只站在一旁旁观。于是趁着一个空档,萧斯年忙走上前去,对着皇帝萧斯言一揖到底,诚挚地说道:“斯年恭贺皇上成年之喜。”

皇帝虽碍于君臣关系,无法同样向萧斯年还礼,但他认真谦和的眼神代表了一切,“王兄,你是朕最亲的兄长,这六年来多亏有王叔和你帮衬辅佐,才有大梁国的今时今日。虽然今日朕行了冠礼,但往后国事上还需王兄你多多指点,朕尚有许多地方需要向王兄你请教呢。”

“皇上但有吩咐,斯年绝不敢推辞,为君主分忧,本就是为臣子的应尽之责。”

“有王兄这句话,朕就放心了。”说到此处,皇帝的眼神瞟向来正站在远处的傅明月身上,“朕一味留王兄在庙堂,只怕有人会埋怨朕不够体恤。其实,这也是朕的无奈之举,举目朝野,干吏能吏实在太少,而想要让天下百姓人人安居乐业,又岂是这区区几个人所能办到的。所以呀,王兄,你本是大梁国国之栋梁,万不可轻言归隐山林,总之朕是绝不会答应的。”

皇帝这番话一说,萧斯年自然听得明白,无非是在提醒他,别想撂挑子走人,你和我可是站在一条船上的。

萧斯年拱手正色道,“皇上无需太过担忧,如今四境安宁,皇上又励精图治,要实现国泰民安也不是天大的难事。皇上待父王和臣有天高地厚之恩,臣等自将肝脑涂地,以报皇恩。”

“王兄言重了,有王兄在朕身边辅政参详,朕欢喜不尽。”皇帝主动上前一步,紧紧握住了萧斯年的手,声音里越发多了一层恳切,“年哥哥,还记得小时候朕一直是这么称呼你的,朕只希望,你我之间的关系永远都不要变,永远都和儿时一样,你永远是那个在危险来临时挡在朕身前的年哥哥。”

“皇上不变,斯年更不会变。”兄弟俩的手紧紧相握,这一刻,两人都表露出了真性情,毕竟血浓于水,毕竟两人没有本质上的矛盾,曾经有过的猜忌也逐渐烟消云散。

冠礼仪式结束后,便是盛大的皇家生日宴会。

宴会举办的地点是御苑华林园,园中遍植奇珍异花,时值秋日,园中的树木和花卉变幻着深深浅浅各种不同颜色,真可谓是美不胜收。园中还引入了玄武湖水,营造出自然河流的蜿蜒曲折,水流的尽头就是那一片大大的池塘。池塘边业已临时建起了一座高台,台上铺有红色的地毯,显然是用于一会宴席上的歌舞表演。

来宾们根据官衔身份地位以及性别排开坐席,北魏使团正使刘天正由于身份特殊,被安排在了萧斯年那一桌上,紧挨着谢太后和皇帝萧斯言的主席位。因为男宾女宾分席而坐,所以傅明月被安排与谢家女眷坐在一起,席中除了有谢芳菲外,还有谢韫两位亲妹妹,虽然同为大家闺秀,但谢韫的两位妹妹一个言行举止有些木讷,另一个虽神情活泼,却只是个不足十岁的孩童,两人确实不如谢芳菲那般光彩夺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