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穿越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四十八章:婆罗洲不宜为藩王之土全文阅读

午宴结束之后。

朱棣把朱高煦、郑和叫到了武英殿。

这是郑和回京之后,第一次走入武英殿。

他发现殿内的摆设与以往区别不大,但在殿内西侧摆着一扇巨大的屏风,其上悬挂着一面超大型的舆图。

“此正是大九洲舆图。”

朱高煦见郑和瞅着巨图怔怔出神,便开口解释道。

“郑和?”朱棣的脚步停在舆图前,负手而立, 问道。

郑和躬身道:“臣在。”

朱棣举起右手,抚摸着图上的南洋海域,说道:“朕问你,南洋何处是锁钥之地?”

“陛下容禀,若说锁钥之地,当看如何考量。”郑和恭声道。

朱棣收回手, 颇有兴致道:“说仔细些。”

郑和拱手施了一礼, 接着伸出左手,指着满剌加与苏门答剌之间的海峡(后世的马六甲海峡),道:“陛下请看,此处对于西洋、南洋来说,皆是咽喉之地。”

“而满剌加和苏门答剌皆是控制此海峡的重要港口,前者控制南方,后者控制北方。”

朱棣点头道:“据朕所知,这条海峡自唐宋以来,便是泰西诸国与中华海上贸易航线上的命脉。”

“陛下所言极是,因此,这条海峡可以算是一处南洋的锁钥之地。”郑和恭声道。

朱高煦明知故问道:“郑和,你的意思是说,南洋的锁钥之地,不止这一处?”

郑和躬身道:“殿下明鉴,南洋的锁钥之地, 确实不止这一处。”

他说到这里,把左手从满剌加与苏门答剌之间的海峡移到下面东南方的旧港,接着道:“陛下、太子殿下, 请看,若要由北向南,攻略南洋群岛,那么旧港便是一处中转重镇。”

朱棣与朱高煦都不是愚笨之人,反而属于那种举一反三的聪慧之辈。

他们不需要郑和做过多的解释,仅仅从图上旧港的位置,再结合郑和所言“攻略南洋”,就已大致明白了郑和这么说的原因。

郑和第一次率领的大明船队,出海人数在两万七八千人左右。

如此庞大的队伍,仅日常生活所耗费的物资,便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朱高煦曾与户部尚书郁新计算过,以粮食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粮,整个航行按一年半来算,就需消耗掉十五万石以上的粮食,这需要几十艘大船运载。

正因如此,船队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

一方面存放不急需的物资,减少运输船只。

另一方面可以为大明使团的主力船队和分往各区的分支船队不断补充物资。

此外,大明船队出发与返航皆凭借海洋季风。

如此一来,在船队出海巡洋的途中便需要一个或多个候风停泊地,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候季风,以便继续前行或者启程归国。

而且,大明船队出使与勘测的地区很多,除主力船队在主航线上到达一些主要地区外,沿途还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队到达其他一些地区。

为了回归大明本土地区时可以统一时间,也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返程集中地。

由于这些原因,在大明船队出海巡洋的途中建立一个或多个中转站或者停靠站,便成为了郑和、王景弘、陈瑄三人的重要工作。

“臣斗胆,叩请陛下在满剌加国、苏门答剌国设立官厂,以为船队出海巡洋之中转停靠之所在。”

忽然,郑和转过身,面向朱棣,屈膝跪下,俯身拜道。

“快起来,此事百利而无一弊,朕岂有不允之理?”朱棣笑道。

郑和缓缓起身,同时恭声道:“陛下圣明!”

朱棣接着道:“郑和啊,你出海之前,朕特赐你天子剑,其实你早就该在满剌加、苏门答剌设立官厂了!”

“未经陛下准许,臣不敢擅权。”

郑和躬身道。

“那你是如何解决物资中转之事的?”朱棣问道。

郑和如实答道:“臣利用了与满剌加国君的关系,在满剌加建造了一座大的城垣,用来储存钱粮货物。”

“且细细道来。”

朱棣走到屏风对面,随意的坐在了一把交椅上,然后十分感兴趣的对郑和说道。

朱高煦也想知道郑和与满剌加国君的故事,便走到朱棣旁边坐下。

“郑和,到这边坐下说。”

朱棣用眼神示意郑和坐下。

“是。”郑和恭声道。

殿外的宦官眼疾手快,很快端上来三杯茶水。

于是,郑和缓缓把他与满剌加国君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遍。

满剌加首任国君名叫拜里米苏拉,本来是三佛齐王国的王子,因当时三佛齐王国被满者伯夷国攻占,他不得不由巨港逃至淡马锡。

之后,他辗转向北逃亡,在途中一棵满剌加树下休息时,看见一条猎狗将一只小鼠鹿逼到绝境,小鼠鹿为了自卫,竟然爆发出惊人力量将猎狗踢进了河里。

拜里米苏拉觉得脚下是一块吉祥之地,于是便将此地命名为满剌加,并定居在此,逐渐建立了一座村镇。

这个名叫满剌加的村镇势单力薄,为了栖身之所不被霸占,拜里米苏拉甘愿每年交纳四十两黄金给北方的暹罗国。

不过,他的南面却又面临着满者伯夷国的威胁。

幸好在不久后,郑和率领的大明船队出现在了南洋。

也就是在那时,生活在旧港的施进卿见到大明船队的天威,才萌生了入京求援的计划。

郑和要去西洋,必须经过满剌加海峡。

于是,在满剌加,郑和见到了满剌加的建立者拜里米苏拉。

郑和见满剌加弱小,便率领官兵消除了满者伯夷及暹罗对满剌加的武装侵略和威胁。

之后,他更是无微不至地协助拜里米苏剌,把满剌加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了繁华的贸易中心。

拜里米苏剌为了感谢郑和与大明,决定归顺大明。

就这样,郑和顺理成章的在满剌加建立了一座大型城垣,并设下四个城门与更鼓楼,在晚上巡逻警戒。

他在城垣里又设立重栅小城,建造仓库。

船队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在这些仓库里存贮,以备随时之用。

郑和派往周边各地的船只,回航时皆在满剌加聚齐,打整番货,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即刻起锚扬帆,开航回大明本土。

“郑和听旨,朕命你下次出海巡洋时,在满剌加、苏门答剌建立军镇、官厂,与旧港都司相应,确保南洋之太平。”

朱棣听了郑和所讲述的故事,当即在心中做出一个决定,然后起身说道。

郑和立即跪地接旨道:“微臣领旨!”

“平身罢。”

朱棣道:“朕还有一件事要问问你的看法。”

他说到这里,目光落到朱高煦脸上,给了后者一个眼色。

朱高煦会意,便对平身后刚坐下的郑和说道:“郑和,父皇打算把婆罗洲分封给我五叔,把爪哇洲分封给我六叔,你觉得这两处地方,当做周、楚二藩建国之地,如何?”

郑和思索了一番,恭声道:“殿下,臣率领船队去过婆罗洲与爪哇洲,恕臣直言,婆罗洲地域辽阔,物产丰盈,实在不宜为藩王之土。”

“且细细道来。”朱棣沉声道。

郑和恭声道:“是。”

“据臣所知,香料群岛,便位于婆罗洲东部,那里盛产丁香、豆蔻、胡椒,自唐宋时便有番人从那里贩卖香料到我中华。若控制了婆罗洲,再控制香料群岛,便会轻而易举。”

众所周知,香料是大明的达官贵人,以及海外万邦的贵族都喜欢的东西,犹如黄金白银。

对朱棣而言,仅仅一个香料,还不足以让他对婆罗洲产生强大的占有欲。

“婆罗洲西北临海处,有一国名渤泥,在南朝梁时就有与我中华联系的记载。在唐代,渤泥已经是‘其地延袤数千里’的大国。洪武初期,太祖皇帝曾遣使前往浡泥。”

郑和接着道:“臣了解到的浡泥国,共辖十四州,其国都居民达万人,居民善耕务农,农产有稻米、胡椒、椰子等,当地盛产龙脑香,其民煮海为盐,酿秫为酒。”

朱高煦听到这里,微微皱眉道:“郑和,你着重说一说婆罗洲的情况。”

“是。”郑和恭声道。

随后,他接着道:“据臣初步勘测,婆罗洲大约有六、七个吕宋岛那般大,其地形起伏和缓,土地肥沃,遍布河流,适宜耕种。那里虽然气候炎热,但雨量丰沛,稻谷一年两熟,其民皆习以为常。”

朱棣听到这里,眼皮忽然跳动了一下。

在他的理解范畴之内,一个吕宋岛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那婆罗洲岂不是有大明东南沿海六、七个省加在一起那般大?

而且婆罗洲境内的稻米可以一年两熟,如此广阔的地方,养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都不是问题!

“渤泥国出产铜、铁、煤等矿物,可见婆罗洲上各种矿产必然不少。且森林密布,有取之不尽的木材,就地造船,再适合不过了。”

郑和一边思索,一边说道:“婆罗洲的气候与环境也适合种植香料。”

“此外,婆罗洲的高山区域有很多草地,还可以养牛马等牲畜。”

说到最后,郑和特别补充了一句。

朱棣听到蓄养牛马,第一反应是占据婆罗洲之后,只需数年时间,便可拥有一支骑兵。

“郑和,你所知晓的这些,是你亲自走上婆罗洲考察勘测的么?”

朱棣想确定一下郑和所言之真伪。

“回陛下,臣听说婆罗洲地域辽阔,特地上去勘察了一番。”

郑和恭声道:“若臣没有估算错的话,臣应该是沿着一条淡水河,乘马车走了有五百余里地,河的两岸,皆是种满了水稻的农田。”

朱棣闻言,大受震撼,道:“好了,不必再说了,朕心中已有决断。”

朱高煦却接话道:“父皇,既然婆罗洲如此重要,儿臣建议,下次大明船队出海时,可在婆罗洲上择地设立一座军镇,留下数个千户所,在那里进行建设。”

“郑和,太子所言,你听清没有?”

朱棣扭头看向郑和,问道。

郑和恭声道:“回陛下,臣听清了。”

“好,下次你再出海,记得办理此事。”朱棣吩咐道。

郑和道:“是。”

“另外还有一事,你对孔雀半岛,了解多少?”

朱棣想了想,接着问道。

“回陛下,臣在古里国住了半个月,对孔雀半岛还算有些了解。”

郑和恭声答道。

这时,朱高煦接话道:“郑和,父皇打算在日后分封几位藩王去孔雀半岛建国,你觉得可行么?”

“臣觉得可行,但免不了与那里的邦国刀兵相见。”郑和十分坦诚的说道。

朱棣奇道:“此话何意?”

郑和恭声道:“回陛下,据臣所知,孔雀半岛上虽然邦国林立,但各国体制却几乎一致。”

朱棣诧异道:“这世上竟然还有此等怪事?”

“陛下有所不知。”

郑和恭声道:“孔雀半岛上的各邦国,皆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

“所谓种姓制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婆罗门、刹蒂利、吠舍、首陀罗四个阶层。国王与其认定的僧侣属于最高的婆罗门阶层,国王手下的军事贵族属于刹蒂利阶层,普通农人、手工业者、商人属于吠舍阶层,而那些破产者或被征服者则属于首陀罗。”

朱高煦故作感慨道:“实行这种体制,岂非亡国之象?”

郑和道:“臣起初也觉得奇怪,心想古里等国实行这种等级之制,百姓为何不反,后来发现那里的人上到国王,下到平民,皆信教,相信轮回赎罪之说。由此可见,孔雀半岛各邦国,皆缺乏圣人教化,国内底层之民皆是愚昧无知之人。”

“不错,你接着说村社制度。”朱高煦道。

郑和道:“至于村社制度,即各邦国的国王,通常会直接掌控邦国内三分之一的土地,而将其余土地分封给贵族、教会、寺院,然后由贵族将土地出租给村社农人耕种,征收地租和赋税,作为国王的财政收入。”

他说到这里,面朝朱棣,微微低头,恭声道:“陛下,那些邦国内的底层农人除了向国王交纳田赋,负担各种劳役如无偿修渠、筑路、修寺院、堡垒、宫殿、陵墓、花园等之外,还要被迫缴纳额外捐税,如使用农具、牲畜、榨油机、织布机要纳税,结婚、家祭、建房也要纳税。因此,这些农人极端贫困。”

此时,朱棣已经明白了郑和表达的意思,即大明的藩王想要在孔雀半岛建国,最佳策略是带领那里的底层百姓造反!

PS:大明亲王去国外带领贫民造反,带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