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穿越小说 > 南明战神 > 第三十九章 多尔衮全文阅读

李自成的御营驻扎在的地方是在红瓦店的西北方向,相距红瓦店小村只有三里。

村中的百姓已经逃光了。

由于见不到一个百姓,李自成根本无从询问山海城中的任何消息,而且城中自己的密探根本就无法深入。

关于清兵的消息,满清的八旗兵依旧是停留在宁远城。

李自成只能远远望见山海卫西罗城上灯笼很多,更远处,山海关城头上的灯笼也不少,而且经常从西罗城中传出来雄壮的萧萧马鸣,这嘶嘶马声,李自成猜测大概是关宁铁骑所在的马匹了。

李自成对于这支劲旅,没有一点能战胜的希望,自己的一万骑兵若是与这四千关宁铁骑正面交战,不出意外,绝对会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红瓦店小村庄的背后,紧靠一座小土岭的脚下,有一座破败的山神庙。属于李自成的御营就搭在山神庙的旁边,背后有丘岭可以挡风,作战时可以立在高处观战,指挥军队,所以后来民间根据传说,将这座高岗称做点将台。

选这岭头上作为观战的地方,是因为有一个难得的地理条件:它通向东南面红瓦店主战场的一面全是浅岗和旷野,便于李自成随时发出命令或派出人马增援,但正对面的石河滩却有一段大约两丈多高的峭壁,峭壁下是一湾清水小潭。石河滩上旱天只有涓涓细流,这个小潭中却仍是水色深蓝。倘若大雨,水从北山下来,宽阔的石河滩一片泥泞的泥滩,这个静静的小潭里就会有惊涛骇浪冲打峭壁。如今虽是旱天,这一泓碧蓝潭水也对李自成的点将台和御营所在地起了保护作用。

全军食用晚饭之后,绵延几里的军营火光点点,李自成的御营之中,大大小小的将领再一次汇聚一堂,讨论明日的战事。

这几天以来,李自成坐在从百姓家中寻找到的一张座椅上,他的下面站着的是按照品级划分站立的诸多将领。

气氛十分的肃静,大概是这几天李自成实在是没法假装强颜欢笑了,一直都是一副忧心忡忡板着一张脸,所以受到李自成的感染,将领们都没有什么好心情。

而且他们对于接下来的战斗,也是十分的害怕,毕竟面对的将是一支根本无法战胜的对手,而且对手还有着强大的满清的支持。

李自成的神色严厉,语气沉重的对在场的将领们说道:“各位,你们不管品级高低,都是追随朕血战多年,为大顺朝的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一向将你们看作心腹爱将,准备登极后论功升赏,同享富贵。中国早有‘十八子,主神器’之谶,气运归我大顺,天意归我大顺,民心也归我大顺。

明朝气数已尽,天意亡明,非人力可以挽救。我朝应运龙兴,既顺民意,又顺天心。所以崇祯十五年我军攻破襄阳后,改襄阳府为襄京,建号新顺。去年十月攻破西安,改西安为长安,恢复唐代旧名,定国号为大顺。今年正月,朕亲率大军,渡河入晋,北伐幽燕,一路势如破竹,于上月十九日攻破北京,灭了明朝。我大顺满朝文武,喜气洋洋,都以为从此不会有大的战争,江南各地可以传檄而定。万没料到,吴三桂这个亡国武将,竟敢不识天心民意,抗命不降,使朕不得不亲自东征。吴三桂……”

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但是自从带军打仗以来,一直都曾习读典籍、兵书,虽然性格依旧残暴,嗜杀,但是谈吐之间还是比以前当流寇之时要文雅许多。

李自成爱读史书,曾经就让宋献策给自己诵读《资治通鉴》,自己在没有行军打仗之时,也是抽空经常读书。有时也与投降的文臣们谈古论今,所以刚才这一番话措辞文雅,条理清楚,不像草莽英雄的话。

但是说到这里,他的情绪蓦然激动起来,粗话出来了,原本的本性再一次暴露,不禁破口骂道:吴三桂这小子,凭恃山海朕城,胆敢反抗大顺,倘不严惩,必会引起各处效法,纷纷作乱。为何他胆敢反抗大顺,就是因为他背后有着东虏的撑腰,也就是满洲人。不然,他没有吃豹子胆,怎么敢呢?

据朕所知,满清八旗正在宁远蠢蠢欲动。所以我军明日必须拼死力一战,将吴三桂的关宁兵杀败,最好攻占山海,迫他投降,至少杀得他元气大伤,无力再战,我们好腾出手来,对付满清八旗兵。

朕的口谕,到此完了。明日之战,由提营首总将军、汝侯刘宗敏代朕指挥全军,现在请汝候向大家嘱咐几句!”

刘宗敏清了清嗓子,出列转身看着众多同僚大声的说道:“明日一战,关乎国运。同吴三桂的这一战,必然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恶战,一天之内必须分出胜负,这是因为宁远距离山海关只有一天的路程,我们要在满清兵到达之前,快速攻克山海关,不给满清兵机会,而且据密报所知,一直满清兵的万余人马,打算从密云至蓟州一带穿过长城,妄图截取我军的后路。

但是因为路途较远,大概得在三四天以后。那时,我们就可以火速回师,以一万人马抢占密云,一万人马抢占蓟州,其余人马随皇上返回北京。凭仗北京坚城,与东虏兵一决雌雄。刘芳亮率领的一支偏师,足有十万之众,驻扎在保定、真定一带,可以驰援北京。

只要我军在明日一战杀败吴三桂,东虏兵纵然从密云一带进入长城,不足为患。

为着我大顺朝万世江山,为着我皇上御驾平安,明日大战,务须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凡有畏缩不前的,立斩不赦!至于如何布阵,如何作战,明日另有命令。好,大家休息去吧!”

满清一支万余人的人马打算绕过长城,截取自己的后路,这条情报,李自成也是得知不久,这一万人马说重要也不重要,因为这一万人马,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自己的作战计划并不会因为这一万人马而打乱,作战计划只是稍微修改了几处,这一万人马对自己军队的影响并不大。当然这前提是将吴三桂一日之内击败,满清在宁远的兵力无法驰援。

众将领退出大帐之后,军师宋献策和刘宗敏、李过暂时留下,又继续密议片刻。然后各自怀着沉重的心情,赶快休息。

自从东征以来,李自成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今日宿营在山海卫的西郊,石河的西岸,想着明日在石河滩和西岸上将有决定胜负的大战,他的心情更加不能安宁。

他回想从崇祯十三年秋冬之间他率领潜伏于陕鄂两省交界处的一千余小股部队,突然奔入河南,沿伏牛山脉北进,提出“剿兵安民”和“开仓放赈”的口号,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许多城镇,都是老百姓开门迎降,称他的人马为仁义之师,称他为百姓的救星,他的人马迅速扩大,由一千左右迅速增加到七八万人,那情况多么动人!到了十四年春天,攻破洛阳,夺得福王的财富,一面赈济饥民,一面扩充人马。兵力迅速增加到几十多万,号称百万。中原各地百姓心向闯王,所以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之战,能够利用百姓帮助,击溃明军。从那以后,破襄阳,破西安,直到不战而进居庸关,顺利攻破北京,真是民心归顺,势如破竹,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万没料到,吴三桂竟敢据守朕城,不肯投降;更没料到,过了永平以后,沿途百姓纷纷逃避;近山海卫十里左右,更是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想问一点消息也不可能。想到此处,李自成心中暗暗想道:莫非这次老天真的不会再庇佑自己了?

……

四月二十一日,若是按照历史轨迹,这一天是决定中国日后三百年的一天,但随着秦义的出现,这一天,只是两场势力之间的生死决战,决定会将会短暂的入主中原。

满清的正白、镶白两旗,扎营在欢喜岭的南坡,直到海边,但遵照摄政王令旨,东虏兵不许进东罗城,以表示满汉一家,决不骚扰百姓。随后,满洲其他各旗的人马都来到了,挨次扎营在欢喜岭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都在后边,大约一二日内可以陆续赶到。在多尔衮的计划中,明日一战杀败李自成以后穷追西进,夺取北京,主要靠跟随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关宁兵和先来到的满洲八旗。

东虏兵十几年来对于出征作战,包括出兵朝鲜作战,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一次是在大清摄政工多尔衮的亲自率领下南征,具有种种必胜的优越条件,而李自成必败的弱点完全暴露。不管有没有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和投降清朝的事,清兵都必将南下。无非走别的路进入长城,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开辟大清朝的统治。

多尔衮怀着必胜的信心,这信心正如古人有一句诗所说的“大将南征胆气豪”,这和李自成离北京东征的精神状态恰好相反。

多尔衮来到山海关时候,不管是他的御营,还是八旗的宿营地,一切都准备得井井有条。这不仅是由于满洲部队组织严密,具有较丰富的远征经验,还有吴三桂已经投降,受封为平西王,三天来由平西王行辕派出数百名官兵和当地百姓为数万东虏兵清扫驻地,运来木柴,挖掘水井。这地方离海岸很近,掘井容易,水源充足,水味略咸。好在当时的满洲人还没有喝茶习惯,水中稍有咸味也不要紧。当时,山海关以外各城堡全被大清国占领,都设有地方官员和驻军。他们不敢怠慢,沿路为大军供给宰好的牛、羊、肥猪,交由各旗部队中的辎重兵运来。吴三桂也派人从山海城中送来了宰好的牛羊。单就大军的给养说,多尔衮的南征大军同李自成的东征大军在决战之前,所具备的供给条件完全不同。

大约在接近中午时候,多尔衮在前呼后拥中登上了欢喜岭,在威远堡的城门外下马。先遣人员,包括随待官员,巴牙喇兵和奴仆,早已将巨大的黄色帐殿在威远堡中搭好,帐殿外摆列着简单的仪仗,特别令人敬畏的是竖立着一柄代表皇权的黄伞。帐殿外有一个小的军帐,有官员在内值班,门外边站立着两对威武的巴牙喇兵。

多尔衮不待用午膳,也无意休息,立刻走出帐殿,向南边走了几步,站立在一块露出地面的盘石上,浑身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下。一阵温暖的南风徐徐吹来,使帐殿外的黄旗飘飘翻卷。他向山海关的巍峨城楼望了一阵,随即又向周围观看雄伟的山海关地理形势,一边轻轻点头,一边发出赞叹的“啊啊”声音,不仅是赞赏这一带地势雄伟,也满意他在翁后地方遇到吴三桂借兵使者后能够当机立断,迫使吴三桂投降,转道南下,日夜赶路,直奔山海关来。这一座限制关内与满洲交通的天下雄关,今日竟不费一刀一矢拿到手了!

他毕竟是一位三十岁刚刚出头的年轻人,所以他在考虑军政大事时思维敏锐,计虑深刻,但是另一方面,又为眼前占领山海关的胜利喜形于色,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他想到几天前留在盛京的满朝文武大臣和两宫太后已经得到消息,知道他在路上招降了吴三桂,正在转程南下,直奔山海关,可以想到,留在盛京的朝廷的文武大臣和两宫太后得到消息后会多么高兴。最使他关心的是顺治的母亲,年轻貌美的圣母皇太后,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她的明眸皓齿,她的庄重而富有感情的温柔笑容。他不由得在心中对她说道:

“请皇嫂放心,我一定忠心辅佐你的儿子不日移居北京,成为大清朝进入中国的第一代开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