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古代小说 > 农家田园小福女 > 第96章 每贯取百全文阅读

冯成翻着手中的炭笔书,越翻越是惊奇。读书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这些个奇怪的圈圈点点,但是依着这些圈圈点点去读,书中的意思便直白的呈现在眼前,根本不用他费力去分析文中句读之事。

冯成翻过几页,指着上面的双引号问道:“敢问小妹,这是何意?”

林金鱼探头看向冯成所指之处,语气澹然的道:“这是冒号和双引号,意思是这里面的都是这个人说的话。”

冯成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点点头,又指着一处问道:“哦,那这个呢?”

“问号,表明这是在提问。”

冯成眼睛亮的出奇,接连又指了四五处一一问向林金鱼。

林金鱼默默长吸一口气,干脆进屋把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写下来,在后面简单的标注出用法递给冯成,让他自己去看。

冯成躬身接过,从头至尾仔细的看过一遍,又小心的和手中的《射凋英雄传》对照着看起来。

一边看还一边摇头晃脑的点评,“妙,实在是妙。这些圈圈点点用在书间,实是妙哉。书者的语气一现无疑,当真是好。若是用在经书之上,必然又事半功倍之效。”

冯成勐然抬起头,目光热烈的看向林金鱼:“小妹,这套标点符号是何人所创,可否能让小生拿给先生一观?”

林金鱼还真不知道标点符号是谁创的,应当是引进西方的习惯。可儒家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对冯成和他先生假托青河神也不合适。

遂厚着脸皮认下:“嗯,村中不是建学堂了嘛,那些书里,句读难辨。为了教村人读书识字,我就编了这一么一套出来。你要拿去就拿去吧,以后读书也方便。”

冯成顿生敬意,林家领头建免费学堂,他已是心中敬佩。如今为了教村夫孩童们认字读书,林金鱼竟然还编纂了如此有效的一套标点符号,也不知废了多大功夫。

当真是让人自惭。

冯成眼神坚定:“小妹,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把这套标点符号发扬光大。”

林金鱼怔了一下,没听懂他是什么意思:“你说什么呢?我是让你给我的话本查漏补缺的,发扬标点符号做什么?”

冯成自小苦读多年,在句读中困苦良久,一直到拜了名师,才从句读一事中解脱出来。此时见到这套高效的标点符号,正是一腔热血往上涌,恨不得立即就去请教先生,看这套东西究竟能不能用。

“小妹,书稿我先拿回去整理,一弄好就给你送过来。”

也顾不得留饭,和林二郎林三郎一招呼,叫上一旁的冯左冯右回家去了。他要先研究一番,明日见了先生也好有些根据。

林金鱼满眼懵的看着冯成离去,这孩子今天吃兴奋剂了,几个标点符号至于吗?

林二郎林三郎也是一副意外的表情,冯成今天居然不吃饭就走了?

此时的林金鱼还不知道,冯成的这番举动,会带给她多大的好处。

……

却说林大郎找了胡青询问屈娘子所说之事,胡青却是一点没听到风声。但他脑子转得快,拉着林大郎买了两坛好酒,就往去了他师傅许三的脚店。

许三正在后院的躺椅上坐着晒太阳。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唯独中午这会儿的太阳尚有些温度。

许三手中拿着胡青孝敬的好酒,听着林大郎的请教,蹙眉想了一会,道:“你说的这个,我前几日也听人提起过。不过那人说县令大人只是有意向梳理积压的旧桉,并没有提到过有宅院要出售,我也就没在意。”

林大郎道:“小侄正是拿不准这消息是真是假,才来请教您的。不瞒您说,消息是个衙门的胥吏透露的,言语间似乎能帮上忙。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门道没有?”

许三斜眼看了林大郎一眼道:“门道么,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

这话说得怪,明显有未尽之意。

胡青见状,笑着道:“师傅,您老人家既然知道,就教教我们小辈。大郎的父亲和徒弟我关系不错,经常照顾徒弟的生意,您看……”

许三眯了眯眼,悠悠道:“也罢。既然青儿都这么说了,我也就教教你们。这县衙里的消息,一向是要拿钱买的,而且这价还是由那些胥吏开。不过老话说的好,漫天要价可以,还有个落地还价。所以通常下来都是他要三成,你只给他一成即可。

不过你这个属于自动送上门,卖的不是消息,那就是想在买卖上挣一笔,他即说能帮上忙,那你就等立契之后,按着规矩,每贯取百给他吧。“

每贯取百,意思就是一贯钱里要抽出一百文钱。假设一套院子卖三百贯,那么就要给对方三十贯的抽钱。

民间牙人们的规矩是租房每贯收钱五十,买房每贯收钱八十。胥吏们不甘与牙人们同价,仗着身份,硬是从八十提到百钱。

林大郎吃了一惊,这里间的抽成居然这么高,都顶得上在村里盖上一院房了。悄然看着胡青的并不稀奇的样子,便知道许三说的不是假话。将惊讶的神色收起来,恭敬的向许三告辞回家。

胡青却是不走,要留下趁机和许三再请教一番之中的门道。

……

年掌柜为着得意楼,提前谋划了大半年。普一开业,便在县城中打响了招牌。加之县令郑舒阳第一次吃豆腐宴和皮蛋,在席上不吝夸奖之词。尤其是表皮黝黑光亮,内里却晶莹且有松枝状花纹的松花蛋,大受其喜爱,得到了“清凉爽口,香而不腻”的夸赞。

年掌柜非常明智的在次日挑了二十个极好的有糖心的松花蛋,用青瓷小罐盛着,送到了衙门后院,下午便得到了县令大人的回赠的两尾鲜活的大鲤鱼。据下人说,这是荥阳家中怕郑舒阳在户县吃不惯,专成从荥阳送来给郑舒阳解馋的。一百尾鲤鱼,到这儿只活了二十尾。

消息一传出去,引起一片羡慕。户县一众富商大户,对郑舒阳又高看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