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桐进了屋。她感觉这个家无论院子里还是屋里都是那样简朴,那样原生态。她仔细偷眼看着周遭的一切,顿时感觉自己内心里涌出了返朴归真的轻松惬意之感。
田朗的妈妈热情的招呼着莫小桐,那样亲切,那样朴实。
“我爸和小朗呢?”田朗问母亲。
“去山上干活了。”田妈妈看着莫小桐,温言说:“我们这儿穷,跟你们大城市里比不了。我们这儿没有城里那些个……就是孩子们玩儿的那些东西……哦,大朗说那叫‘游乐场’,我们这儿没有那些东西。孩子们想玩了就上山。”
田朗看着莫小桐,补充说:“你可别小瞧了我们这儿的山。山上可是什么宝贝都有的。最主要是空气新鲜。”
“是吗?”莫小桐灿烂的笑着,说:“真好。”
“你们既然来了,就多住两天。”田朗妈妈看着莫小桐说:“让大朗带着你去山上走走,看看山上的风景,采点山果玩玩。”
莫小桐笑着说:“阿姨,我不能多待,下周还得回去上班呢。不过,听您说山上那么好,我还真想去山上看看呢。”
正说着,田朗的父亲、弟弟干活回来了。田朗的妈妈赶忙招呼他们来跟莫小桐打招呼。莫小桐与田朗的父亲礼貌的打过招呼,又互相寒暄了几句,便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小男孩儿。
那个小男孩儿仰面看着莫小桐,说:“小桐姐姐,我大哥总跟我们说起你。每次提到你,他都特别高兴,眼睛都笑弯了。”
“你叫什么名字啊?”莫小桐微微弯下腰,看着他问:“上几年级了?”
“我叫田雨,小名叫小朗。”他说:“我上二年级了。”
“你们班里人多吗?”莫小桐含笑看着他,柔声问:“学校离家远吗?”
“不远,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就能到。”他说:“我们班有三十多个人,二年级的有十六个。”
“二年级的有十六个?”莫小桐没太听懂他的话,又问:“你们班里还有不是二年级的学生吗?”
“有啊。”小朗晃着脑袋说:“我们班里还有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小孩儿才有六个。”他自豪的比划着说:“比我们少多了!”他捂住嘴咯咯笑了起来,好像获得了极大的胜利一般,笑得那样灿烂、那样开心。
莫小桐的心头莫名涌起一阵悲凉,她怔怔的看向田朗。
田朗肃然解释道:“我们这里都这样,一个学校里连校长算在内也就那么两三个老师、一、两间教室,每个教室里都会有好几个年级的孩子同时上课。”
“那怎么上课啊?”莫小桐诧异的问。
田朗说:“老师给一年级讲课的时候,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就低头写作业。轮到给二年级的讲了,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就写作业,或者去教室外面玩一会儿。”他苦涩的笑了笑,说:“这样也有好处,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把六年级的知识都听会了。”
莫小桐听闻这里的孩子学习条件这么艰苦,不由暗自难过起来。她怔怔的听着田朗的话,没有出声。
“我让他跟我去北京上学,他又不肯。”田朗看着弟弟说:“我们这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幼儿园。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如果愿意就可以去一年级的教室里面跟着听课。很少有孩子去的。也就我们家小朗,他从小就爱学习,只有他在正式上学前跟着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听了两年的课,就算上了幼儿园了。”
莫小桐怔怔听着,觉的心酸极了,她强挤出一丝微笑,看着小朗赞叹道:“你真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吃过饭,田朗带着莫小桐上了山。山上的环境好极了,莫小桐深吸了一口气,她感觉神清气爽的,仿佛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你看到那条小河了吗?”田朗指着远处的一条河问莫小桐。
“看到了。”莫小桐欣喜的说:“看样子很清澈呢,咱们走近去看看吧。”
田朗陪着莫小桐走到河边,他指着河岸上的一块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曾经是我的书桌。”
“什么意思啊?”莫小桐蹲在河水旁边歪着头问他。
“那得从我上小学的时候说起了。”田朗走过去摸着那块石头,说:“起初是孙老师总带着我们来这儿。那个时候他既想给我们上课,又得忙活他家地里的活儿,两头顾不过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带着我们那群孩子来地里。他一面干活一面给我们讲课。”
“那怎么讲课啊?”莫小桐不解的问。
“简单啊。”田朗笑着说:“他给我们讲一段时间的课,然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地里面干活。我们写完作业,有时候还帮他拔苗呢。”
“你们帮着拔苗?你们会吗?是揠苗助长吧?”莫小桐笑着说。
田朗也笑了,他解释说:“我们这里的孩子从小就帮着家里干农活,都会干活。不过说实话,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小,七手八脚的还真帮了他不少倒忙。”
莫小桐淡淡一笑没有说话。
田朗指着不远处说:“那时候孙老师就在那里锄地,我们就趴在这些石头上写作业。”他摸了摸手下的这块石头说:“那个时候,这块石头就是我的课桌。为了抢这个‘桌子’,我还跟他们干过好几次架呢。”
“后来,孙老师不教我们了,也没人再带我们来这儿了。”田朗有些忧伤的说:“可是我喜欢这个地方。于是我就自己一个人来。高兴的时候,我就来这儿写作业,不高兴了我就一个人偷偷的来这儿哭。”
“你长大以后又去看过你们那个孙老师吗?”莫小桐问。
“看过。”田朗爽快的答道:“那些年,我常去看他。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又留在了北京创业,就不怎么有空回来了。可我只要回来,就会去看他。因为他给我的童年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他叹了口气,说:“我认识他快有二十年了,他都老了。”
莫小桐凝眸看着面前潺潺流动的河水,轻声说:“这里的孩子挺不容易的,学习条件太艰苦了。”
“是啊。”田朗说:“等过几年,我再多赚点钱,就准备给这里建一所像样的学校。让孩子也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对。”莫小桐鼓励他说:“要建就多建几所,让那些孩子们都能在家门口上学,别再走那么远的山路了。”她看着他,笑着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多赚点钱,多帮帮家乡的这些孩子们。”
“嗯。我听你的。”田朗笑着点头答应道:“伟人不是说过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
莫小桐回到北京后就去向校长提议,希望学校能够主持开展一个“手拉手,一帮一”的活动。她对校长说:“山里的孩子们真的很苦,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相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咱们这里的学生家里条件都比较优越,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山里的那些孩子们。”
“怎么帮?”校长淡淡的问。
莫小桐正色说:“在物质上,咱们的学生可以把自己不要的旧衣物、把自己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给山里的孩子。在精神世界上,咱们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捐给他们一些,也丰富一下他们的课余生活、给他们拓展一下课本外的知识。”
“我建议以‘一对一’的形式结组,让咱们的学生与那些山里的孩子以‘一帮一’的形式交朋友。”莫小桐补充说:“我认为,这正是学生真实的实践活动。比他们在假期里花挺多钱去参加的什么夏令营、冬令营的还要有意义的多。”
校长听完莫小桐的话,不由沉思起来。她说:“你这个提议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操作起来恐怕不那么简单。”她看了看莫小桐,淡淡说:“我们要开展实践活动,大可以像以往一样在本地开展,实施起来也方便。”
她又说:“学校的事情千头万绪,我身为校长,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你这突然提出来要和四川的学生搞联谊,山高路远,恐怕不那么好入手。”
莫小桐见她犹豫,不由收敛了兴奋的神色,平静的说:“学校里的琐事很多,校长您每天都挺忙的,这我理解。我就是提一个建议,希望您能好好考虑考虑。”
“好吧。”校长打官腔说:“你的这个提议我们校领导班子的成员会好好讨论讨论的。放学了,你也先回家吧。这种活动还要从长计议啊。”
莫小桐走出校长室,心里空落落的。她提着包走到学校门口时,忽然看见苏北正站在那里。
“看着你一路走过来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想什么呢?”苏北微微含着笑问她。
莫小桐回过神儿来,说:“也没想什么,学校里的事。”她看着他问:“你怎么来这儿了?找我有事?”
苏北有些不好意思的迟疑着说:“昨天给你打电话没打通,就来看看你。”
“哦,前两天我去四川了,山里信号可能不太好。”莫小桐淡淡的说。
苏北追问道:“你去四川了?跟谁一起去的?是学校里组织的吗?”
“不是。我跟田朗去的。”莫小桐说。
苏北恍然大悟道:“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好像以前听谁说过,田朗的老家就是四川的。”他看着莫小桐,吞吞吐吐的问:“你去他家里了?”
“嗯。”莫小桐点头说:“还见到了他的小弟弟,那个小孩儿可机灵了。”
“哦。”苏北若有所思的应着声。又试探着问:“他怎么突然带着你去他家里了?你们……不是普通朋友吗?”
莫小桐嫣然一笑,说:“我们是挺好的朋友。”
苏北满心忧虑的看着莫小桐,鼓起勇气说:“小桐,其实有一件事我一直想告诉你……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又怕你一时不能接受……”
苏北还没说完,莫小桐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抱歉,我先接个电话。”莫小桐打断他的话,拿出手机接通了电话。
电话是莫小桐的妈妈打来的,莫小桐接通电话后整个人都呆住了。苏北见她失神,不由关切又着急的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莫小桐这才缓过神儿来,她一面急切的伸手拦住了一辆出租车,一面回过头对苏北激动的说:“我家里有点事,我先走了。”
未容苏北细问,莫小桐已经乘坐着出租车走远了。只留下苏北在原地怔怔发呆。
莫小桐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她的心几乎快要跳到了嗓子眼儿里了。她看见妈妈正搀扶着一个男人小心翼翼的在客厅里走着。她又定睛看了看,没错!那个陌生又熟悉的男人正是她的爸爸!她觉的他陌生,是因为她从没看见过他站着的样子。
“爸爸!他站起来了!”莫小桐在心里坚定的告诉自己的时候,泪水早已经模糊了双眼。朦胧恍惚间,她竟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傻孩子,站在门口干什么?”妈妈的眼里闪着泪花,看着莫小桐笑着说:“还不快进来看看你爸。”
听到妈妈这样说,莫小桐这才确信了眼前的一切。她飞速奔了过去,紧紧的搂住了自己的父母。对于她来说,脸上流淌着的那两行喜悦的泪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萦绕着他们的那种久违的幸福,实在都来的太迟了。
莫小桐的爸爸苏醒过来了,他恢复了知觉。在她们母女的悉心照料下,他终于可以正常说话、走动了。二十多年了,这个家终于活起来了。
莫小桐的妈妈办理了退休手续,她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安心与莫爸爸一起享受剩下的晚年时光了。
苗阿姨也主动离开了莫小桐的家,她说她也要好好陪一陪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了。不过,两家人依旧时常走动着。
自从爸爸康复以后,莫小桐开朗了许多,她更加热爱生活了。她开始学着养鱼、养花,开始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摄影,开始愿意敞开心扉、热情奔放的去发现、捕捉生活中所有的美好。日子,平静而温馨。(未完待续)
zw443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