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其它小说 > 西周共和行政·共伯和演义 > 第二回 姜子牙勘定共城吉兆大显 共伯和降临世间慧智初展全文阅读

却说来人言道:“圣上圣旨,请共伯大人速回!”共伯苏只得悻悻回车而返。

至王宫,共伯苏对周武王拜道:“王兄何事相唤?”周武王言道:“弟何事急急慌归?”共伯苏满面羞红,周武王言道:“弟受封为一国之君,若何敬天地万神?若何治理共国?”共伯苏满面迷惘,周武王笑道:“幼乎——一国之立,开国之事千头万绪,何事为先?何事为急?何事形急而实缓?何事形缓而实急?何事急中有缓?何事缓中有急……”周武王发问串串,共伯苏更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周武王走下御座,轻抚共伯苏之肩,缓缓言道:“首为布告安民,颁天子圣旨,使共国之民知大周代商,共国开国,各安其业。再速定丞相百官,封卿大夫、士以治乡村。三乃勘定国都圣地,筑城建宫,行开国大典,以《周礼》之制使臣民各守其规,共国乃得秩序有定,井然而安矣——”共伯苏连连鞠躬以谢,周武王继续言道:“姜老太公家居共国东邻,归齐国就封之前,要回故里一趟,祭祀列祖列宗,弟与姜老太公同路,使姜老太公为共国勘定都城,选定紧要官职。”共伯苏又忙行礼致谢道:“王兄圣恩有加,共国得安。”周武王言道:“尚未安也,受封诸侯须学《周礼》,粗通治国之道,方可归国就封。”

共伯苏跟着众诸侯遵周武王之旨,听周公讲训《周礼》,明白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粗学治国理政大策之后,互相叙情道别,归国就封。

封爵为君,归国就位。共伯苏和姜子牙一少一老,皆感遂青云之志,得意而返。二人同车而坐,边饱赏沿途风光,边畅谈治国大计,共伯苏间或掩不住少年之兴,高立于车,引吭高歌道:“大周一统,共国开国,寡人为君,速立妃嫔——”姜子牙一边感慨大器晚成,一边禁不住返老还童之象,引吭高歌道:“大周一统,齐国开国,寡人为君,大志遂心——”

春风得意马蹄疾,千里之程数日完。共伯苏见将至共国,即敛容生肃,一国之君之相俨然而生,速令随从携着书写周武王圣旨的木牌,广布乡里,晓谕百姓:

“殷商已灭,大周一统。共国国君苏,乃朕之亲弟,神武英杰,于百泉先备粮秣枪械,迎伐商大军,继为先锋副将,连破商兵,更矢中纣王之肩,驱纣王投火自毙,厥功甚伟,封为共国之君,伯爵之位。咨尔共民,遵《周礼》之制,遵法度律令,各务其业,忠周忠共,勿得有违。”

众乡民围而观之,听识文之士解读,鼓掌而呼,庆贺暴君毙灭,纷纷表示拥周拥共,盼国泰民安,兴家乐业。

安民之事毕,姜子牙言道:“须立寻国都圣地,以兴城建宫。”二人驱车而寻。

姜子牙言道:“须立寻国都圣地,以兴城建宫。”二人驱车而寻。

共伯苏先引姜子牙至百泉湖畔,指着湖光山色,言道:“百泉湖四季碧水清清,苏门山常年松柏翠翠,前泉后山,为国都可否?”姜子牙将出神圭,测经纬之度,量天地之气,言道:“百泉水碧,苏门山秀,看似可为国都,然观其经纬、地形、云气,作风景胜地,堪称神州之华,然作一国之都,苏门山山势低低,不能立势为屏,以之为都,国势不稳,国君不安,万民有差。此处可筑一离宫,国君当政之余,作娱闲之所,颐养神智,读书为文。”姜子牙又环视一周,指着湖中清晖洲之处,言道:“此洲四面环水,幽静雅致,为离宫佳所。”共伯苏言道:“殷商暴纣,即定此处,以筑宫享乐,晚生不可也。”姜子牙言道:“筑宫居所,在德不在地,有此自然天成之佳地,废之乃暴殄天物,须使地尽其用。尔行善政,积仁德,即筑一、二宫所,不为过也。况一国国君,须有威仪,须有寓接之所,若天子驾临,诸侯为客,使之居于此处,可尽共国君民之情,此乃份内之事也。”共伯苏连连颔首称道:“然也、然也——”

定毕清晖洲离宫之事,二人继续驱车东行,寻国都圣地,数里过后,忽见北有高山巍巍,气稳势重,姜子牙急呼停车,细观其山,只见主峰高插蓝天,祥云缭绕,两侧山势依次由高及低,逶迤连绵,主峰若君,侧峰若臣,二人数之,东西各有四峰,连同主峰共为九数,姜子牙不由得大叫道:“好山!”忙立神圭,测山高百丈有余,姜子牙又赞道:“极矣!观此山山势,中高侧低,气稳势重,以政者之心度之,乃一‘安’字,兆国政兴旺,国泰民安。以商者之心度之,乃一‘宝’字,兆财运兴旺,取之不尽。以农者之心度之,乃一‘食’字,兆五谷兴旺,衣食足富。大吉大利也!速速登之,凭高望远,观千里山川之气。”

二人攀至山巅,环视四周,只见北有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云蒸霞蔚,渐高渐远。姜子牙指而言道:“山势之脉,乃为龙脉,此处山势自北而南,成金龙俯首而舞之形,龙首即为此九山之主峰。”

当时无环境污染,空气洁净,能见度极高,二人再向西观数十里外,即今辉县市薄壁镇、上八里镇一带,山如青玉之屏,高高耸立,再向东观数十里外,即今辉县市常村、新乡市凤泉区一带,山丘聚会,络绎不绝,再南望千里平川,浩浩无边,气蕴长长,不见尽头。再细观水形,只见百泉之水向东南奔流,分为两河,一东一西,蜿蜒成合抱之势,姜子牙大叫道:“妙哉!妙哉!山为城之父,水为城之母,此地三面环山,南敞无边,山环水抱,必佳气葱郁,升腾不竭,万世不绝。共国山水俱佳,格局宏阔,土地膏腴,宜耕宜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真乃仙气、地气俱备,风水绝佳宝地也——”

姜子牙挥手南指,言道:“即以山之南为共国之都!名曰‘共城’!天赐宝地,天子赏封,共伯!尔命极矣——现吾等即取天人合一之道,将《易经》神卦与《周礼》大法并用,定‘龙、穴、宫、砂、向’五规,山为陆龙,河为水龙,自然之功,天造地设。此山九峰,其数其形,皆吉祥之至,定名曰‘九山’,为立国之靠屏,国都之倚背。又九山之北,级级峰升,又为九山之靠屏倚背,共国共城,安泰无边。以西山、东山为护臂,若人之坐席,三面有依,面南而君,眺望千里平川,浩浩无边,前程不可限量,世世代代共国主政者,政通人和,安泰升达。又天宇人气之行,三面山峰,可生雨泽,滋养万物,无旱之忧,又可御风寒、邪毒,无瘟病之患。又北高南低,积水畅泻,无涝泽之害。于神于地于人,皆为上上吉善之地也。”

姜子牙命随从于九山主峰之巅打桩定位,凿石成洞,放入随身所带之五宝:金珠、银珠、玛瑙、水晶、朱砂,做共国镇国之物,又言道:“于此峰宝穴之上,建观星台,上观天象,下佑国运。此山峰宝穴沿子午之线,向南直射,为国都共城之中轴,吾等即沿此线向南,测定东西之纬,相交之处,即为共城之地中宝穴。”

二人下山,徐徐南行,约九里许,姜子牙急叫停车,立起神圭,反复挪测,至于今辉县市区共城大道与共和路相交十字处,姜子牙言道:“《周礼》曰:唯王建国,辨正正位,居中不偏,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地中者,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隔也。以此作共国国都共城之地中宝穴,吉利之最,保佑国泰民安,百业鼎盛,百物阜安。共城得三面环山,一面向川之利,高低适中,其土之坚,足以筑城筑宫,其水之位,不高不低,不燥不泽,旱涝无虞。”

姜子牙立即命匠工按《周礼》“诸侯七鼎”之规,铸造七尊镇国宝鼎,最大一尊名曰“子龙鼎”,上铸半文半图之“子龙”,姜子牙言道:“‘子’者尊也,至尊之字,莫若‘子’也——‘子龙’之意,乃至尊之龙,天下第一也——”共伯苏连连叫好。

姜子牙择定吉日良辰,沐浴斋戒,于公元前1046年夏至午时正中阳气最盛时,再次以神圭测准共城地中宝穴,即今共城大道与共和路相交十字处,焚香祭告天地万神,按《周礼》所定诸侯之规,钟鼓琴瑟大奏诸侯雅乐,六六三十六名舞女跳诸侯六佾之舞,七鼎六簋供诸侯之食,最后金樽美酒倾于地,姜子牙仰天高喊道:“大周赫赫,共国泱泱——天意王恩,万岁永昌——”最后下令道:“挖深九尺九寸,以埋镇国宝鼎!”

匠工挥汗如雨而挖,将达九尺九寸时,最后一锤打将下去,忽一声巨响!只见一团五彩之光迸出,激映九天,聚于正顶呈华盖状,众人大哗!共伯苏也惊诧不已。

姜子牙急安众人勿恐勿惊,近前观穴,又将出卜卦宝具,摇而祈卦,观爻象,切阴阳,然后屏退众人,对共伯苏悄声耳语道:“此穴正中风水之龙穴,吉兆非凡,贵不可及,共国国泰民安,勿须多谈,只是——”姜子牙语声更低:“天地精华聚此,万古气数聚此,非人力所能变之。”共伯苏急问道:“何事如此之秘?莫非吉兆之余,尚有大祸相随?”姜子牙言道:“非也,乃为吉大瑞大,大不可言,此事只可天知地知,尔知吾知,除此四知,不可使一人知之,虽妻妾子孙也不可知也,泄露天机,其祸无边。”共伯苏更急问道:“究为何事?”姜子牙振衣端身,正色言道:“吾等皆为大周开国元勋贤臣,忠君爱国,二心皆无,惟愿大周万岁千秋。然共城吉兆本已足矣,背倚巍巍高山,前瞻千里平川,左右之山为护手,形为宝座,虎踞龙盘。又九山九峰,向南九里,更凿地九尺九寸,成九五之尊,故天地精华汇聚。方才匠工凿动宝穴之宝点,激现五彩华盖于九天,卜卦知尔共伯九传之时,九世之君当为新天子,共城化为共京。”共伯苏闻听,既惊又恐,言道:“华夏规制,嫡长子方得继位,吾排行二十,子孙何得天子大位?”姜子牙轻抚其背,言道:“勿惊勿恐,天数轮回,天道常变,非人力所能定之。九世之后,吾等皆朽骨难觅矣——思之无用。只是牢记除天知地知尔知吾知四知之外,不可传之一人,只须教诲子孙忠于天子是也。”共伯苏口中连连答应,心中却激动不已,当夜即悄悄于一支竹简上写道:“姜太公勘定共城,吉兆大显,神卦断曰,九世共伯为天子,共城化共京。”秘传于子孙。

却说姜子牙言毕,复令匠工归位,将金珠、银珠、玛瑙、水晶、朱砂五宝,稻、黍、稷、麦、豆五谷,牛、马、羊、犬、鸡五牲之血,合而置于镇国宝鼎“子龙鼎”内,徐徐放入九尺九寸宝穴正中,填埋完毕,言道:“龙鼎入龙穴,共国国运,昌盛无边。”

姜子牙埋于共城地中宝穴的共国镇国宝鼎“子龙鼎”不知何时出土,辗转无数,于0世纪0年代前后流传至日本。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露面,引起轰动。005年中国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查找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下落。当对方得知中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天价,中国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行动。数月后,“子龙鼎”被一位香港文物收藏家购得,005年1月和006年1月,专家奔赴香港,对子龙鼎进行实物鉴定,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所有专业委员鉴定,“子龙鼎”重0公斤,高1.0米,造型雄伟,纹饰精细优美,铸造工艺精良,保存品相完美,是铜器中的极品,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圆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一方一圆,为青铜重器双璧。

“子龙鼎”铭文“子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带有“龙”字的青铜器,为中华第一龙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这一国之重宝,更具有非凡的文化艺术魅力。

006年4月,古共国镇国宝鼎“子龙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却说姜子牙又将神圭置于宝穴正中之上,测日影,定四向,手指脚下,言道:“此共城地中宝穴,方才已埋置镇国宝鼎,于其上建钟鼓楼,高九丈九尺九寸,供天地万神、大周先代天子之位。再以晨钟暮鼓之声,上应日月星辰之运行,下为万民报时辰之数。”又指着今共城大道、共和路,言道:“以地中宝穴、钟鼓楼为十字之心,建东西、南北两大道,直出城外。只城墙之数,依《周礼》之规,天子之城方九里,公爵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三里,尔意若何?”共伯苏回道:“天子制《周礼》而定天下之序,谁人敢逾制而为。晚生排行二十,幸立微功,蒙天子厚恩,封为共伯,得享诸侯之尊,心愿足矣,无城无宫也可。只是国脉之所系,国政之所需,建城之数,方三里足矣,既低于《周礼》之规,又少劳民伤财,更世事难测,为子孙留得余地、福地也——”

姜子牙击掌赞道:“共伯有如此远虑,共国国运民生必丰隆日盛,无忧无患也!”

其余六尊镇国宝鼎,姜子牙命依照易经之理,分别埋于共城城墙地基之中,近三千年光阴已过,至今不知在否?

定毕共城方三里之数,姜子牙又言道:“共城以地中宝穴为心,东西、南北两路为主干,设四城门,分应四向之神,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驱凶避祸,祈福得吉。北有九山为靠屏,气稳势重,为玄武盘踞之象,北门即曰玄武门。南眺千里平川,气远势长,前程无量,为朱雀展翅之象,南门即曰朱雀门。”共伯苏插言道:“东门即曰青龙门?西门即曰白虎门?”姜子牙挥手笑道:“幼乎——白虎为忌位,岂能以之为名,西华门也,应之东门即曰东华门。”共伯苏又言道:“南门名曰南华门,口顺易记,何不为之?”姜子牙更大笑道:“幼乎——‘南’者‘难’也,岂可为名?朱雀玄武,皆吉祥之物,故可为名,青龙白虎,皆忌口之物,故不为名。此为筑城留门为名之要也。”

姜子牙所言之理,被后世代代相传,唐朝都城长安,南门名为朱雀门,北京故宫北门,名为神武门,即玄武之意。

姜子牙又言道:“老夫于九山之巅,观西方高山入云,白虎之气盛,东方丘岗低矮,青龙之气弱,东西失衡,青龙难斗白虎。又观共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洪水必自东北方而冲城,要使共城能防洪水之患,须使东城墙、北城墙高大厚重,明御洪水之患,暗挡恶煞之气。另于东北城角,铸青铜巨牛一尊,面向东北,即文王后天八卦之艮方,可镇水煞也。于西北城角,铸青铜巨龙一尊,面向西北,即文王后天八卦之乾方,可镇风煞也。”

姜子牙言毕,又再三观测北部山峰、云气,仔细沉思良久,言道:“凡事须有万分之虑,方无一丝之患,方才老夫虽已定青铜巨牛巨龙,以镇水煞风煞,然共城之北,仍难保万无一失。若水煞风煞势大齐至,邪气横生,坚城巨兽也难抵御。最佳之策,乃留北城门其名,而勿建城门,则百邪不入。更可防北山流寇偷袭,南来之敌腹背夹攻。”

姜子牙所言共城勿建北门之言,代代相传,隋朝时期,辉县又在西周所建的共城之内又修一小城,作县城城墙,也三门三关,无北门北关,即后世经济发展,北门开通,修建者也以中国传统观念为依据,在城门之上加筑阁楼,抵御北方风煞水煞,以求吉祥,直至二十世纪中期,拆除县城城墙。

姜子牙所言水风之煞,去除其不科学思想,同共城地理气象之势相符,至今,辉县水利部门制定的城区防洪,仍以东北方向为重,辉县气象部门所测风向,仍是秋冬春三季西北风为患,共城遗址为东城墙、北城墙,因高大宽厚而历数千年,至今仍立于世。

姜子牙又言道:“每处城门,要建内外二门,城墙环为瓮形,谓之瓮城,一旦来犯之敌势大破门,尚有内门可御。瓮城环墙之上,滚木礌石火油沸水戈戟刀剑弓箭并用,虽敌有万夫,皆死于瓮城之中也。”

共伯苏听姜子牙所言瓮城如此威力巨大,忙躬身大拜,言道:“老前辈统军为战之道,甚为精妙之至,共城如此而建,万世永安也。”姜子牙挥手言道:“非也!世无不破之城,虽瓮城之设,可敌万人,然敌若有十万之兵,共城不保。保国御敌,最要之务在于强兵良将,强兵良将须依粮草军械而存,共国须练强大共军,广储粮草军械,方可制敌。”

共伯苏又躬身大拜,言道:“老前辈之术,宏远之至,晚生即如尊教,大练共军,广储粮草,保万无一失。”姜子牙又挥手言道:“行兵为战,何人皆不敢言万无一失之语。”共伯苏更忙问道:“老前辈尚有何策以教?”姜子牙继续言道:“论共国山川地理之势,保永安之本,当于西北高山之中,广建兵营,广储粮械。若敌大破城,山下平川皆沦陷,举国军民可退避山中,求生御敌。共军以游击之术,与敌日夜周旋!敌强则分兵图存,敌疲则合兵歼之!昼则取防御之势,夜则摸营袭攻!以共国山势之险,以共军矫勇之兵,可伺机进退,光复国都共城,千秋万世永安之道也!”

姜子牙所言共国永安之道,其军事学原理代代相传。每当共城遭强敌所占,军民即以高山为营,游击抗敌。金军侵宋之时,抗金名将王彦、岳飞即率将士于共城西山大败金兵,更有二十世纪上期的共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于山中建立根据地,展开游击战,痛击日寇和国民党军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却说共伯苏忽急拉姜子牙之手,叫道:“太公前辈!城墙道路、御敌之术皆定,晚、晚生居住之宫,当、当于何处?”姜子牙笑道:“勿急,勿急也——老夫早已为共国开国之君定下上好吉地,建宫殿,置嫔妃,使共伯登基、大婚,双喜并行也——”姜子牙指着东北方向,即今辉县市委、市政府之处,言道:“此处为共城上上吉地,当建国君宫殿,依《周礼》之规,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正南正北依中轴之线依序建宫门、议政殿、寝宫、后花园,左建宗庙,供奉列祖列宗,右建社稷坛,供奉土地五谷之神。”姜子牙又扭身指着西北方向,即今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之处,言道:“依《周礼》之规,镐京建天子学宫,以训百官、诸侯,以教子弟,门内建圆形湖池,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处建共国学宫,依《周礼》之规,诸侯学宫名曰‘泮宫’,门内建半圆形湖池,名曰‘泮池’,寓意为天子裂土所封。前后依序建宫门、泮池、房舍,训百官、卿大夫,以教子弟,读《周礼》,习六艺,练成文武全才,以承继祖业,昌大共国,为大周效力。另于城之东南,文王后天八卦巽方之位,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奎星之位,可佑共国世世代代文运昌隆,人才辈出。再建火神庙,供奉火神祝融之位,可保共国免火患之灾。”

姜子牙所言共国国君宫殿之所,今辉县市委、市政府之处,直至二十世纪中期,后院还保留着另一代共伯(佚名)的夫人共姜居住地——共姜台,上建共姜庙,以作祭祀。共姜因夫早逝,终身不嫁,作诗《柏舟》言志,被孔子编为《诗经?鄘风?柏舟》。依共姜台推测,共国国君夫人居住之所即为后宫,依《周礼》“前朝后寝”之规,之前必为议政殿,今辉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共国国君宫殿,其依据确凿,价值巨大,自古及今都是辉县至尊圣地,是辉县的政脉之源。

共国国君宫殿所遵的《周礼》“前朝后寝”之规,被后世历朝历代所用,如汉朝皇宫未央宫,唐朝皇宫大明宫,明清皇宫紫禁城,皆如其制,中国周边国家古代君王宫殿也遵其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至今遗迹仍存。

姜子牙所言共国学宫“泮宫”,今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自西周以来,代代修建,一直是辉县文教圣地,至今,门楼石牌坊、泮池、泮桥、孔庙仍存,特别是“泮池”,为一半月形小湖,上建弧形桥,名“泮桥”,科举时代为中得秀才之人专用,俗称为“秀才桥”,被辉县人代代仰尊为圣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依“泮”字的来源可以推论出,此处至迟于西周时期,即为学校,是辉县的文脉之源。

00年,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建立新校,为传承古老的文化传统,仿泮池建环形河,正对大门之处仿泮桥建弧形桥,成为新校独具特色的一景。

姜子牙所言文昌阁,世代承接修建,至今仍存,并扩大为文昌阁文化广场,成为辉县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市民休闲娱乐之所。

姜子牙所言火神庙,后世称为“灶君庙”,今庙宇已不存,但地名流传下来。

姜子牙勘定共城布局,将山川地理气象、西周宪法性质的《周礼》、当时的中国宗教信仰、生存必需四位一体,既符合在当时落后的科学知识条件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形成的不科学观念,也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环境同人类活动的科学协调观念,造福于人,传于千秋万代。整个共城坐北朝南,巧借远山作远景陪衬,背靠高耸的九山,气稳势重,前瞻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同北京城依燕山立城的道理一致。

却说姜子牙定毕共国国都共城一应之事,又对共伯苏言道:“治国非同于上阵杀敌,不可恃一时之勇而成之。共伯为少年国君,当学老成之道,老夫早已选定数位老练沉稳之士,刀笔精深,为政娴熟,可做丞相、太史、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之官,辅佐共国文武大政。国事初定之后,应再至镐京,深学《周礼》之道,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研治国之术。”姜子牙最后谆谆言道:“治国之道,宏深莫矣,世事纷纷,变化无穷,何者德治,何者刑治,何者德主刑辅,何者刑主德辅……当善知应对之策,天长日久,自斟自酌……老夫将归故里小住,然则赴齐国就国,勘都定官。”共伯苏言道:“老前辈才高德昭,齐国定会百业鼎盛,国泰民安。还望老前辈多多赐教,晚生当随时前往求教……”共伯苏与姜子牙依依惜别,奉上共国特产,目视姜子牙车驾东行,直至不见……

姜太公刚刚离开,共伯苏即心急火燎,寻到历尽波折、朝思暮想的泉妹,叙情成亲,自是情浓如火,勿须多谈。

共伯苏又如姜子牙之言,兴工大建共城,城墙、宫殿、钟鼓楼、道路、学宫、庙宇、商市、兵营、牢狱,一应俱全,端的是宏伟壮丽,气象万千。共伯苏喜行共国开国大典,于议政殿正式登基,面南而坐,就国君大位,众臣一齐三叩九拜,齐呼:“吾君千岁、千岁、千千岁——”共伯苏依遵《周礼》诸侯之规,食用七鼎五簋,乐舞“六佾”,即三十六名美女,排成六六之列。又分封亲族、功臣至各乡作“卿大夫”。各乡“卿大夫”又遵《周礼》,分封亲族、功臣至各村作“士”。各级君臣严守《周礼》,各乡“卿大夫”食用五鼎四簋,乐舞“四佾”,即十六名美女,排成四四之列,各村之“士”食用三鼎二簋,乐舞“二佾”,即四名美女,排成二二之列。共国农工商学,各有所成,秩序井然,一片大治之象。

共伯苏遵守《周礼》,按时至镐京朝见天子,进贡财物,参加诸侯大会,又于镐京学宫,研习诸侯治国之道,渐成练达有为之君……

光阴荏苒,悠忽而过。约一百七十年间,大周天子依次经过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至周夷王姬燮之时,共国国君已历八代,第八代共伯名政,人称共伯政。

共伯政秉承祖训,严守《周礼》,一心以正治国,夫人端庄贤惠,每日读书练字,打理内宫。及有孕于身,严守当时孕胎之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席不正不坐,味不正不食,心不愠不怒,只一心祈祷天地万神,列祖列宗,保佑大周,保佑共国,保佑生产出英勇忠孝的嫡长子,好传家传国。

十月怀胎将满,夫人静心待产。

却说九山之巅,当年姜子牙令凿石成洞,放入五宝之物,建成观星台,天长日久,得日月之精,汇天地之华,灵气日聚岁增。是夜子时,突发五彩之光,冲上九天,化作龙形,其光煌煌,其声震震,又见飞龙南翔,直飞九里,至于共国国君宫殿后宫之上,忽息声降入共伯政夫人产房,登时,红光满堂,异香盈室,片刻之后,只听“呱——呱——呱……”接连九声婴啼,其声高昂清朗,气正韵和,不徐不疾,安详吉瑞,仿佛不是哭声,而是昭告世人:吾驾临世间,担当治共国安天下之大任……

共伯政与夫人大喜,端视婴儿,方面大耳,圆睛重颌,气态安稳,情se和悦,一派大才大度、大富大贵之相,更喜不自胜,眉开眼笑。共伯政反复思虑,此子乃为共国第九代国君,要承继大业,该曰何名……共伯政自言自语道:“九代国君,其数极矣,其任重矣。九者久也,乃天地万物之最,天地万物何者为贵?非高非大,非财非力,乃人心也。万丈高峰,人心能思策平之。人心何者为贵?乃‘和’为至贵也,‘和’能长安,‘和’能聚万人,‘和’能解万难,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天地万物之最也,莫若‘和’也。和!和!和!”共伯政忽大喝有声:“和!其字为五谷之禾,加口而成,五谷丰而万人安,万人安则国安天下安,即定名曰‘和!’其音和润,其字正端,其义祥瑞,乃大吉大利之名也!”

共伯政稍息片刻,又挥笔写下当时的西周大篆“和”字,排生辰八字,析五行八卦之属,再祭神观兆,皆为最佳之象,遂为子定名为“姬和”。

“姓氏”本分为“姓”和“氏”,同姓繁衍,支脉众多,又分出“氏”。姬姓诸侯国各有其“氏”,共国为“共”氏,“姬和”又称“共和”,成年为君后,人称“共伯和”。

西周时期,为培养天子和诸侯的继承人,规定专门为王太子和诸侯太子设置孺子室,太子出生三日即入室,严格按时辰喂乳、奏乐、诵诗,使太子接受优雅环境的熏染陶冶,成为合格继承人。共伯政严守育子礼法,三日即将共和送入孺子室,择温良、慈惠、贤达之妇,喂乳相哺,轻鼓琴瑟,只听乐声悠悠,韵律扬扬,小共和时而随乐转目转首,笑颦连连。

及共和五月之满,精选五谷磨而为浆,烹炖香醇,喂而食之。五谷蕴汇天地之精,万物之华,滋五脏润六腑,共和愈健愈壮。

及共和周岁之满,口中呀呀作语,言而有意,共伯政以“大周为朝,共国为家,安国爱民,嘉德懿华。”诵而教之,共和随而发音,三遍即能自吟,共伯政夫妇喜上眉梢。

及共和三岁之满,即能口诵诗章数十篇,书字数百。冬日至临,大雪纷飞,共和口诵一诗道:“天雪地白,五谷其昌,共国大周,万岁其长。”人皆异之,共伯政言道:“此乃常理也,自幼耳闻目睹,日浸月染,教化之言,入心入体也。”

及共和五岁之满,日渐形端态安,文丰意赅,和声和颜,和心和性,进退有道。共伯政嘱夫人及侍者:“毋饰之金银珠宝绮绣,但必求整洁有序,井井有条。”又精选饱学嘉德之士,按《周礼》之制,于宫内为共和专设“小学”,教共和读风、雅、颂名篇,学《周礼》全章,并严练日常礼仪。共和每日鸡鸣即起,自整床褥,洗漱口喉,洒扫厅堂,方用早膳,膳后读书写字,习演礼节,午膳过后,学修数算之术,又习武功。共和文礼数算、礼仪武功,皆日增月进。

及共和十岁之满,学业达于西周之制“小成”,即德成、礼成、文成、数成,共伯政又遵《周礼》之制,使共和入共国学宫,即今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之处为学。

共伯政同时颁发谕旨,令共国朝廷百官、各乡卿大夫适龄之子皆入学宫为学,学童孟尹、文寅、武刚、礼甲等,皆在父携领下纷纷而至,朝堂百官、各乡卿大夫互相揖手施礼寒暄,为子叙亲述辈。

学宫开学大典之日,共国国君的伯爵仪仗林列,钟鼓琴瑟齐奏,共伯政携太子共和自国君宫殿起驾至学宫。共和政稳步登坐国君之位,共和随而立于侧,面谦相和,态正神端,百官、卿大夫携子端立,见而生佩。

司礼官高宣:“叩见国君大人——”百官、卿大夫携子三叩九拜,齐呼道:“吾君千岁、千岁、千千岁——”

共伯政开启圣口,言道:“众位爱卿,大周开朝,共国开国,百又八十年间,寡人及众爱卿之列祖列宗,共兴大周天朝,共建共国家园。育子传后,乃千秋重事,今众爱卿之子入学宫而读,务须学而有成,传承家国之脉,以永兴共国,永兴大周。”

共伯政言毕,司礼官依次高宣:“首祭天地万神——”共伯政起身率众虔诚跪而施礼。

“二拜大周列位先王——”共伯政率众虔诚跪而施礼。

“三拜共国列位先君——”共伯政率众虔诚跪而施礼。

“四拜尊师——”各位教师依官阶而坐,依制太子先拜,只见共和端正身姿,至众师之前,恭敬叩首而拜,众师忙揖手还礼,众学童接着向众师叩首行礼,共和领读“拜师誓”,声正音和,众学童跟随而读。

司礼官又高宣:“太子殿下为众生之长,太子殿下晓谕诸生——”

共和郑重肃立,言道:“诸位同窗,大周定《周礼》而治天下,吾等为学,皆须严守《周礼》,勤习文武礼数之道,以正身心,以兴家宗,以兴共国,以兴大周……”

共国百官、卿大夫及众子听言,皆深深佩服。

共国学宫之中,共和率众学童读书、写字、演礼、习武,学业日进。孟尹、文寅、武刚、礼甲与共和同窗之谊日亲日近,成为至交。

学业之余,众童出共城游玩,一路向北,高天丽日� ��清溪泛波,绿茵青青,微风习习,文寅诗兴大发,摇首吟道:“夫乃有馨,厥土斯乡。吾周吾共,猗穑猗桑。君民共庆,载玄载黄。”众童齐发赞叹。武刚挥戈,搏击有声,矫若雄鹰,疾若飞兔,众童齐声喝彩。

共和问道:“武刚尔志若何?”武刚答道:“臣愿挥丈八长戈,征战四方,卫护共国,安定天下。”共和问文寅道:“文寅尔志若何?”文寅答道:“臣愿做共国太史,记史事,书典策,宣君命。”共和问礼甲道:“礼甲尔志若何?”礼甲答道:“臣愿做共国司寇,捕盗拿歹。”共和问孟尹道:“孟尹尔志若何?”孟尹答道:“臣愿做共国丞相,为太子殿下治国安民。”众人齐问共和道:“太子殿下之志若何?”共和答道:“惟愿国泰民安,家家丰衣足食。”

正行间,忽一只大雁,飘飘冉冉,落于地上,武刚一个箭步,飞身向前,一把逮住,只见大雁身中一箭。武刚正惊讶间,忽有人高喊道:“休抢吾雁!”只见一壮健黑童背挎长弓,腰悬箭囊,飞奔而至,瞪目猛夺!武刚闪身而躲,叫道:“尔何家黑童,敢夺吾雁!”黑童大恼,骂道:“尔白面强盗,大雁乃爷爷所射,速速归还,饶尔狗命!”武刚甩飞大雁,怒道:“山村野种,出口伤人!武爷爷与尔拼个生死!”

两人皆怒气满面,按西周时期的角力架势,躬身抵首,双手紧拉,双臂发力,推!拉!扭!甩!你来我往,不相上下。

武刚忽大喝一声!全力拖拉黑童,黑童撅臀,全力后坠,武刚忽又疾变拖为推,黑童应变不及,四脚朝天,摔于地上!

黑童猛身跃起!飞腿扫向武刚,武刚见来得凶猛,闪身而躲,黑童忽右手入怀,抓出一把绿豆,猛力撒向武刚之面!武刚猝不及防,满面中豆,五官麻疼,黑童一跃而上,手足并用,猛力打翻武刚!

武刚翻身跃起,挥拳出击,黑童直拳猛迎,两人越斗越狠,打个不休。

共和见二人打得恼急并生,大喝一声道:“二位且歇!休得打成仇人,速罢手言和,结为好友!”言毕,共和飞身出掌,隔开二人,孟尹、文寅、礼甲也忙上前拉劝。

黑童见共和动手,又猛力挥拳相向!孟尹喝道:“休得无礼!此为吾国太子殿下!”黑童高声叫道:“爷爷管甚太子太孙!速速还吾大雁!”共和速捡起大雁,对黑童言道:“吾等逗弟玩笑而已,堂堂共国,岂缺一雁?”将大雁递于黑童,问道:“敢问弟何村人氏?贵名若何?”黑童答道:“吾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九山之前小村豆猛是也!五岁追兔捉羊,八岁射雁打狼!休言尔太子殿下,即是那大周天子到来,若抢吾雁,吾也要同他拼个死活!”共和笑道:“弟如此好本领,好胆量,长必为共国大将,若愿与本太子结为同窗弟兄,学文习武,本太子必诚心诚意相待。”豆猛道:“若太子仗势欺人,吾必拼命斗狠,若太子诚心待人,吾愿随也。”共和笑道:“本太子定待弟如手足。”黑童猛下跪叩首言道:“臣叩拜太子殿下,臣定为太子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共和连忙拉起。

忽又一童,肩挂数只白兔黑兔,奔寻而至,豆猛高喊道:“田获田获!此乃吾国太子殿下,武功高强,待吾甚诚,吾已答应与之为友。速来叩见!”田获忙跪地叩首言道:“臣叩见太子殿下!”共和连忙拉起,孟尹等人齐上前相迎田获,相谈渐欢,。

共和挥手示意众童,言道:“捕猎之道,乃为众人同心,吾等现即共猎共捕,必收获多多。”众童分持戈、剑、弓、刀,追寻兽鸟。

野地里兔獐鹿羊,受惊而窜,众童分头追赶,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无所获。孟尹言道:“人多声杂,兽惊即逃,应息声设伏。”众童齐声叫好,共和又言道:“至善之法,当为吾等分伏四周,围而成圆,待兽返而觅食,进入伏中,众人齐力向中围赶,必有大获。”豆猛叫道:“太子殿下果然好计策,臣等听令而行!”

于是众童分持戈剑刀弓,四散周边,伏于草中。

众兽渐回,忘险而觅食,进入埋伏之中。共和一声大喝!众童持械齐围,数十只兔獐鹿羊被紧紧困住,武刚连放数箭,数只野兔野獐中箭而倒,众童齐使戈剑,砍倒数只野羊,一只梅花鹿腾跃而逃,豆猛大喝一声!飞身跃起,猛力搂住鹿颈!武刚甩绳套住鹿首,众童上前,生擒梅花鹿。

一个时辰兴景,众童捕得兔獐鹿羊,喜笑颜开,共和邀豆猛、田获一同回城,学文习武,豆猛、田获欢喜而应。

共国学宫之中,共和率孟尹、武刚、文寅、礼甲、豆猛、田获等学童,学文礼数算,练拳脚刀戈,孟尹果然大有丞相之才,武刚、豆猛,武功超群,文寅文才更进,礼甲好习法刑,田获好演数算,皆有大成之象。

一日,共和与众学童正在探论治国之道,忽听人急喊道:“太子殿下!镐京钦差至,国君大人令殿下速回!”

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真才实学方有成。

欲知天子遣使何事,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