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小说 > 其它小说 > 西周共和行政·共伯和演义 > 删去第二回(中篇)全文阅读

姜子牙急安众人勿恐勿惊,近前观穴,又将出卜卦宝具,摇而祈卦,观爻象,切阴阳,然后屏退众人,对共伯苏悄声耳语道:“此穴正中风水之龙穴,吉兆非凡,贵不可及,共国国泰民安,勿须多谈,只是——”姜子牙语声更低:“天地精华聚此,万古气数聚此,非人力所能变之。”共伯苏急问道:“何事如此之秘?莫非吉兆之余,尚有大祸相随?”姜子牙言道:“非也,乃为吉大瑞大,大不可言,此事只可天知地知,尔知吾知,除此四知,不可使一人知之,虽妻妾子孙也不可知也,泄露天机,其祸无边。”共伯苏更急问道:“究为何事?”姜子牙振衣端身,正色言道:“吾等皆为大周开国元勋贤臣,忠君爱国,二心皆无,惟愿大周万岁千秋。然共城吉兆本已足矣,背倚巍巍高山,前瞻千里平川,左右之山为护手,形为宝座,虎踞龙盘。又九山九峰,向南九里,更凿地九尺九寸,成九五之尊,故天地精华汇聚。方才匠工凿动宝穴之宝点,激现五彩华盖于九天,卜卦知尔共伯九传之时,九世之君当为新天子,改换新朝,共国奄扩天下,一统神州,代周而立,化为共朝,共伯化为共王,共城化为共京,共朝立世九百年。”共伯苏闻听,吓得形声皆屏,身颤不已,姜子牙轻抚其背,言道:“勿惧勿恐,天数轮转,天道有常,勿须徒伤神思。天无不落之阳,世无不灭之朝,九世之后,吾等皆朽骨难觅矣——思之无用。只是牢记除天知地知尔知吾知四知之外,不可传之一人,只须教诲子孙忠于大周是也。”共伯苏口中连连答应,心中却激动不已,当夜即悄悄于一支竹简上写道:“姜太公勘定共城,吉兆大显,神卦断曰,九世共伯为天子,代周而立,共国化共朝,共城化共京,共朝立世九百年。”秘传于子孙。

却说姜子牙言毕,复令匠工归位,将金珠、银珠、玛瑙、水晶、朱砂五宝,稻、黍、稷、麦、豆五谷,牛、马、羊、犬、鸡五牲之血,合而置于镇国宝鼎子龙鼎内,徐徐放入九尺九寸宝穴正中,填埋完毕,言道:“龙鼎入龙穴,共国国运,昌盛无边。”

姜子牙埋于共城地中宝穴的共国镇国宝鼎“子龙鼎”不知何时出土,辗转无数,于0世纪0年代前后流传至日本。004年,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大阪举办私人藏品展,“子龙鼎”在展览中露面,引起轰动。005年中国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查找国家重点文物的专家前往日本,追寻“子龙鼎”下落。当对方得知中国要追回“子龙鼎”时,竟开出了上亿元的天价,中国不得不暂时放弃买回“子龙鼎”的行动。数月后,“子龙鼎”被一位香港文物收藏家购得,005年1月和006年1月,专家奔赴香港,对子龙鼎进行实物鉴定,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所有专业委员鉴定,“子龙鼎”重0公斤,高1.0米,造型雄伟,纹饰精细优美,铸造工艺精良,保存品相完美,是铜器中的极品,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圆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一方一圆,为青铜重器双璧。

“子龙鼎”铭文“子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带有“龙”字的青铜器,为中华第一龙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这一国之重宝,更具有非凡的文化艺术魅力。

006年4月,古共国镇国宝鼎“子龙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却说姜子牙又将神圭置于宝穴正中之上,测日影,定四向,手指脚下,言道:“此共城地中宝穴,方才已埋置镇国宝鼎,于其上建钟鼓楼,高九丈九尺九寸,供天地万神、大周先代天子之位。再以晨钟暮鼓之声,上应日月星辰之运行,下为万民报时辰之数。”又指着今共城大道、共和路,言道:“以地中宝穴、钟鼓楼为十字之心,建东西、南北两大道,直出城外。只城墙之数,依《周礼》之规,天子之城方九里,公爵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三里,尔意若何?”共伯苏回道:“天子制《周礼》而定天下之序,谁人敢逾制而为。晚生乃一百泉村童,遭殷商暴君之欺,投奔大周而见前辈,冒矢顶锋,幸存有命,立有微功,蒙天子厚恩,封为共伯,得享诸侯之尊,心愿足矣,无城无宫也可。只是国脉之所系,国政之所需,建城之数,方三里足矣,既低于《周礼》之规,又少劳民伤财,更世事难测,为子孙留得余地、福地也——”

姜子牙击掌赞道:“后生可教也!尔有如此远虑,共国国运民生必丰隆日盛,无忧无患也!”

其余六尊镇国宝鼎,姜子牙命依照易经之理,分别埋于共城城墙地基之中,近三千年光阴已过,至今不知在否?

定毕共城方三里之数,姜子牙又言道:“共城以地中宝穴为心,东西、南北两路为主干,设四城门,分应四向之神,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驱凶避祸,祈福得吉。北有九山为靠屏,气稳势重,为玄武盘踞之象,北门即曰玄武门。南眺千里平川,气远势长,前程无量,为朱雀展翅之象,南门即曰朱雀门。”共伯苏插言道:“东门即曰青龙门?西门即曰白虎门?”姜子牙挥手笑道:“幼乎——白虎为忌位,岂能以之为名,西华门也,应之东门即曰东华门。”共伯苏又言道:“南门名曰南华门,口顺易记,何不为之?”姜子牙更大笑道:“幼乎——‘南’者‘难’也,岂可为名?朱雀玄武,皆吉祥之物,故可为名,青龙白虎,皆忌口之物,故不为名。此为筑城留门为名之要也。”

姜子牙所言之理,被后世代代相传,唐朝都城长安,南门名为朱雀门,北京故宫北门,名为神武门,即玄武之意。

姜子牙又言道:“吾于九山之巅,观西方高山入云,白虎之气盛,东方丘岗低矮,青龙之气弱,东西失衡,青龙难斗白虎。又观共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洪水必自东北方而冲城,要使共城能防洪水之患,须使东城墙、北城墙高大厚重,明御洪水之患,暗挡恶煞之气。另于东北城角,铸青铜巨牛一尊,面向东北,即文王后天八卦之艮方,可镇水煞也。于西北城角,铸青铜巨龙一尊,面向西北,即文王后天八卦之乾方,可镇风煞也。”

姜子牙言毕,又再三观测北部山峰、云气,仔细沉思良久,言道:“凡事须有万分之虑,方无一丝之患,方才老夫虽已定青铜巨牛巨龙,以镇水煞风煞,然共城之北,仍难保万无一失。若水煞风煞势大齐至,邪气横生,坚城巨兽也难抵御。最佳之策,乃留北城门其名,而勿建城门,则百邪不入。更可防北山流寇偷袭,南来之敌腹背夹攻。”

姜子牙所言共城勿建北门之言,代代相传,隋朝时期,辉县又在西周所建的共城之内又修一小城,作县城城墙,也三门三关,无北门北关,即后世经济发展,北门开通,修建者也以中国传统观念为依据,在城门之上加筑阁楼,抵御北方风煞水煞,以求吉祥,直至二十世纪中期,拆除县城城墙。

姜子牙所言水风之煞,去除其不科学思想,同共城地理气象之势相符,至今,辉县水利部门制定的城区防洪,仍以东北方向为重,辉县气象部门所测风向,仍是秋冬春三季西北风为患,共城遗址为东城墙、北城墙,因高大宽厚而历数千年,至今仍立于世。

姜子牙又言道:“每处城门,要建内外二门,城墙环为瓮形,谓之瓮城,一旦来犯之敌势大破门,尚有内门可御。瓮城环墙之上,滚木礌石火油沸水戈戟刀剑弓箭并用,虽敌有万夫,皆死于瓮城之中也。”

共伯苏听姜子牙所言瓮城二门之理如此威力巨大,忙躬身大拜,言道:“老前辈统军为战之道,甚为精妙之至,共城如此而建,万世永安也。”姜子牙挥手言道:“非也!世无不破之城,虽瓮城之设,可敌万人,然敌若有十万之兵,共城不保。保国御敌,最要之务在于强兵良将,强兵良将须依粮草军械而存,共国须练强大共军,广储粮草军械,方可制敌。”

共伯苏又躬身大拜,言道:“老前辈之术,宏远之至,晚生即如尊教,大练共军,广储粮草,保万无一失。”姜子牙又挥手言道:“行兵为战,何人皆不敢言万无一失之语。”共伯苏更忙问道:“老前辈尚有何策以教?”姜子牙继续言道:“论共国山川地理之势,保永安之本,当于西北高山之中,广建兵营,广储粮械。若敌大破城,山下平川皆沦陷,举国军民可退避山中,求生御敌。共军以游击之术,与敌日夜周旋!敌强则分兵图存,敌疲则合兵歼之!昼则取防御之势,夜则摸营袭攻!以共国山势之险,以共军矫勇之兵,可伺机进退,光复国都共城,千秋万世永安之道也!”

姜子牙所言共国永安之道,其军事学原理代代相传。每当共城遭强敌所占,军民即以高山为营,游击抗敌。金军侵宋之时,抗金名将王彦、岳飞即率将士于共城西山大败金兵,更有二十世纪上期的共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于山中建立根据地,展开游击战,痛击日寇和国民党军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却说共伯苏忽急拉姜子牙之手,叫道:“太公前辈!城墙道路、御敌之术皆定,晚、晚生居住之宫,当、当于何处?”姜子牙笑道:“勿急,勿急也——老夫早已为共国开国之君定下上好吉地,建宫殿,置嫔妃,使共伯登基、大婚,双喜并行也——”姜子牙指着东北方向,即今辉县市委市政府之处,言道:“此处为共城上上吉地,当建国君宫殿,依《周礼》之规,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正南正北依中轴之线依序建宫门、议政殿、寝宫、后花园,左建宗庙,供奉列祖列宗,右建社稷坛,供奉土地五谷之神。”姜子牙又扭身指着西北方向,即今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之处,言道:“依《周礼》之规,镐京建天子学宫,以训百官、诸侯,以教子弟,门内建圆形湖池,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处建共国学宫,依《周礼》之规,诸侯学宫名曰‘泮宫’,门内建半圆形湖池,名曰‘泮池’,寓意为天子裂土所封。前后依序建宫门、泮池、房舍,训百官、卿大夫,以教子弟,读《周礼》,习六艺,练成文武全才,以承继祖业,昌大共国,为大周效力。另于城之东南,文王后天八卦巽方之位,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奎星之位,可佑共国世世代代文运昌隆,人才辈出。再建火神庙,供奉火神祝融之位,可保共国免火患之灾。”

姜子牙所言共国国君宫殿之所,今辉县市委市政府之处,直至二十世纪中期,后院还保留着另一代共国国君(佚名)的夫人共姜居住地——共姜台,上建共姜庙,以作祭祀。共姜因夫早逝,终身不嫁,作诗《柏舟》言志,被孔子编为《诗经?鄘风?柏舟》。依共姜台推测,共国国君夫人居住之所即为后宫,依《周礼》“前朝后寝”之规,之前必为议政殿,今辉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共国国君宫殿,其依据确凿,价值巨大,自古及今都是辉县至尊圣地,是辉县的政脉之源。共国国君宫殿所遵的《周礼》“前朝后寝”之规,被后世历朝历代所用,如汉朝皇宫未央宫,唐朝皇宫大明宫,明清皇宫紫禁城,皆如其制,中国周边国家古代君王宫殿也遵其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至今遗迹仍存。

姜子牙所言共国学宫“泮宫”,今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自西周以来,代代修建,一直是辉县文教圣地,至今,门楼石牌坊、泮池、泮桥、孔庙仍存,特别是“泮池”,为一半月形小湖,上建弧形桥,名“泮桥”,科举时代为中得秀才之人专用,俗称为“秀才桥”,被辉县人代代仰尊为圣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依“泮”字的来源可以推论出,此处至迟于西周时期,即为学校,是辉县的文脉之源。

00年,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建立新校,为传承古老的文化传统,仿泮池建环形河,正对大门之处仿泮桥建弧形桥,成为新校独具特色的一景。

姜子牙所言文昌阁,世代承接修建,至今仍存,并扩大为文昌阁文化广场,成为辉县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市民休闲娱乐之所。

姜子牙所言火神庙,后世称为“灶君庙”,今庙宇已不存,但地名流传下来。

姜子牙勘定共城布局,将山川地理气象、西周宪法性质的《周礼》、当时的中国宗教信仰、生存必需四位一体,既符合在当时落后的科学知识条件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形成的不科学观念,也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环境同人类活动的科学协调观念,造福于人,传于千秋万代。整个共城坐北朝南,巧借远山作远景陪衬,背靠高耸的九山,气稳势重,前瞻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同北京城依燕山立城的道理一致。

姜子牙勘定的共城,后人不断修护,至今遗址仍存。

却说姜子牙定毕共国国都共城一应之事,又对共伯苏言道:“治国非同于上阵杀敌,不可恃一时之勇而成之。尔为少年国君,当学老成之道,老夫早已为尔选定数位老练沉稳之士,刀笔精深,为政娴熟,可做丞相、太史、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之官,辅佐共国文武大政。国事初定之后,尔应再至镐京,深学《周礼》之道,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研治国之术。”姜子牙最后谆谆言道:“治国之道,宏深莫矣,世事纷纷,变化无穷,何者德治,何者刑治,何者德主刑辅,何者刑主德辅……当善知应对之策,天长日久,自斟自酌……老夫将归故里小住,然则赴齐国就国,勘都定官。”共伯苏言道:“老前辈才高德昭,齐国定会百业鼎盛,国泰民安。还望老前辈多多赐教,晚生当随时前往求教……”共伯苏与姜子牙依依惜别,奉上共国特产,目视姜子牙车驾东行,直至不见……

姜太公刚刚离开,共伯苏即心急火燎,寻到历尽波折、朝思暮想的泉妹,叙情成亲,自是情浓如火,勿须多谈。

共伯苏又如姜子牙之言,兴工大建共城,城墙、宫殿、钟鼓楼、道路、学宫、庙宇、商市、兵营、牢狱,一应俱全,端的是宏伟壮丽,气象万千。共伯苏喜行共国开国大典,于议政殿正式登基,面南而坐,就国君大位,众臣一齐三叩九拜,齐呼:“吾君千岁、千岁、千千岁——”共伯苏依遵《周礼》诸侯之规,食用七鼎五簋,乐舞“六佾”,即三十六名美女,排成六六之列。又分封亲族、功臣至各乡作“卿大夫”。各乡“卿大夫”又遵《周礼》,分封亲族、功臣至各村作“士”。各级君臣严守《周礼》,各乡“卿大夫”食用五鼎四簋,乐舞“四佾”,即十六名美女,排成四四之列,各村之“士”食用三鼎二簋,乐舞“二佾”,即四名美女,排成二二之列。共国农工商学,各有所成,秩序井然,一片大治之象。

共伯苏遵守《周礼》,按时至镐京朝见天子,进贡财物,参加诸侯大会,又于镐京学宫,研习诸侯治国之道,渐成练达有为之君……(未完待续)